管理之道

管理新思維:上帝遺忘給的翅膀(下)

有了「當責」與「賦權」,就像我真正擁有了一對翅膀一樣,縱使上帝似乎忘了給我一對翅膀。

「我負責把事情做好,你放心」、「這次IPO我會負責達到目標,你儘管放心」!

當部屬對你發出類此的豪語,除非你瞭解他,並知道他確實有本事、能掌握,否則他當下拍胸脯的動作,還是會讓你心生疑惑:他是否在表面敷衍你?

「負責」是屬下遵照你的指示或無指示,達成你的願望、將你的意願付諸實現;真能做到負責已屬不易!

但獲得你的信任、被賦予榮譽,充分獲得資源與支援之後,發揮其自主性,運用想像力,終至把目標達成,結果超乎預期,則是「當責」的表現,其中也包含了你「賦權」的結果。

「賦權」(Empowerment)有其運用上的限制:

一、通常教練比教訓有效。可惜,許多老闆還是喜歡教訓人,不想教練人。有人認為,管理不用看書,也不需要有什麼學問,凡事就是責罵就好,不生氣、做好好先生,就會被人看扁,帶不動屬下。

另一方面,被賦權者之所以被賦予完成任務的重任,常是因為本身的專業能力,但是,徒具專業能力並不足以完成任務並交出成果,或者只是事半功倍,績效上打折扣。

除了「硬技能」(hard skills)的骨架外,尚還需要「軟技能」(soft skills)來填充,指的是與情感、精神有相關的技能。

二、很多員工早已習慣於主管的權威,也很喜歡被專制的管理者告知應該「做什麼」,甚至「怎麼做」,願意被老闆像小孩一樣對待-他們不想思考、不想負責,也不想與他人合作,更別提對自己與別人當責。

他們樂於聽命上級,認為這樣就可以不必負責,可以減輕壓力。所以,在許多父權式權威下的員工,心理不成熟,宛如小孩。對這種不願負責、拒絕成長的「小孩」而言,當責與賦權是一座座的大牆。

「賦權」尚須一「協商」的過程,方能立於相對不敗之地:

1. 對領導而言,賦權成效來自「意願」加上「方法」。

沒有意願,就沒有方法;還得告訴部屬,讓他知道你在賦權於他(要和他剴切地去談),同時也要讓他周遭的同僚知悉,因為主管的動作一不小心就會動輒得咎。

2. 對部屬而言,賦權成效來自「意願」、「能力」再加上「適性」(適才適所)。

如詢問他:「多給你一點責任,你願意嗎?」如果願意,再詳究意願的內涵,看有無「Buy-in」(認同)主管的觀點,否則恐有陽奉陰違之虞。

「賦權」要能確保成功,則必須讓被賦權者發自內心的看重與明白,同時真心的願意把它做好。

以一位理專為例,工作中難免有委屈也有樂趣:顧客的經驗會幫助您少走彎路,而他的信任與接納,更會激勵您願意提供更好的服務,形成良性循環;踏遍整個城市,難得找到真正的好事做,像這樣的機會豈不難得?

而委屈又是什麼呢?有時客戶會反覆、會責難,不太理性,但仔細想一想,一切矛盾無非也就是溝通不良。那不又回歸到是自己的議題,自己應該努力尋求改進的地方了嗎?

「如果人人都向內心去找,人人都想自己怎麼做好,我說那社會就穩定了,人類的道德標準就會回升。」(《轉法輪》,法輪大法創始人李洪志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