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萬象

菜賤傷農菜貴傷民 氣候油價惹的禍

【大紀元2011年04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喬琪採訪報導) 今年的物價飛漲,但菜農未蒙其利,在收購價奇低的情況下,造成菜農無法生存,及滯銷的奇特現象,山東唐王鎮菜農韓進甚至因無法忍受菜價太低而絕望自殺,也引起了全國對「菜賤傷農」的關注。但城市的菜價並未因此而下跌,有人認為城市菜價高是因中國國內的物流成本太高,尤其汽油價格漲了幾乎一倍,造成運輸成本的增加;收購價低落是受氣候影響,北方蔬菜延遲收成,造成南北菜在同一時間上市,供量突增造成收購價低落。而產地直銷是兩蒙其利。

收購價急速下滑 城市價依舊高

山東聊城王姓農民3畝地的菠菜,去年賣了1.4萬元,今年才收入4000元,虧得一塌糊塗;河南輝縣某農民種植了300萬斤的菠菜大部分無人收購,爛在地裏,大菠菜收購價每天都在跌,從最初的0.5元一斤,跌到5分錢一斤。山東的章丘,據食品商務網的報導,大蔥隨時面臨著滯銷的危機,價格低至1毛錢1斤也無人問津。

但北京各個農貿市場即使最便宜的大菠菜,仍然維持7毛至8毛1斤。而產地價格1斤4分錢的大白菜,到達市民手中時已變成1.2元1斤。這種田地收購價格低,但是消費者市場價格高的情況,在全國普遍存在。有一位網民也表示他的看法:印象當中,雖然菜地裏頭的菜價格很便宜,但是,城裏頭的菜價還是很高的。一個原因之一,中國國內的物流成本實在是太高了,收費站太多了。

農民百般不解菜價下跌的原因

安徽合肥大圩黃港村的一位農民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收購價很不穩定,他種植可做剝皮椒的辣椒,4月26日的收購價是1元,但他估計3天內還會往下滑,降到0.8元,他說如果降到0.7元,將虧老本無法生存。同村的孫先生說幾天前辣椒是1.85元,4月21日降至是1.2元, 4月26日又降到1元,以此不斷下降的趨勢,他們估計價格還會下落。令孫先生納悶的是他到市場去逛了一圈,發現菜價並沒有下跌。

種植了上百畝的西瓜,70畝馬鈴薯,及81畝辣椒的孫先生是個體戶,雇用了57個工人,他表示合肥大圩的土壤很好,氣候也好,從不缺水,所以今年作物的生長不受影響。他強調,在沒有任何不利的因素下,菜價下滑的如此迅速,對村裡的農民來講始終是個謎,也令他們百般不解。至於他所種的西瓜、馬鈴薯由於未收成,目前價格如何,還是未知數。

菜農賠錢政府是沒有補貼的,孫先生說前段時間他們農地刮起了龍捲風,有20幾個棚就是10多畝都被掀起,每個棚3,400元,又損失了不少。農民們沒有任何的工傷保險,即使失去耕地也不會被圈入失業保障範圍,更遑論天災人禍的補償。

西安閻良的暢先生對記者表示,他們那的蔬菜也呈下滑的趨勢,茄子今年剛上市時1斤收購價是1.2元,現在是8毛至1元,辣椒現在收購價3元,10天前是4.5元,也跌了。

油價漲運費高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城市的菜價並未下跌呢?陝西省西安閻良從事蔬菜直銷的暢先生表示,蔬菜從農地到市場銷售中間經過的環節太多,農民得雇人採收,用小的車子送到收購點,再裝上大車送到其他市場,這要運費,這其中還要裝車,裝袋子,這些都要費用,運到另外地方又要運費,由那邊的市場再批發下去,所以成本就大了。油價上漲造成運費倍增是一個主要原因,2005年油價是3.8元,今年是7元多,運輸成本就增加了一倍,這些物流成本漲價,自然市場菜價降不下來。

氣候影響上市時間碰撞供量大增致滯銷

包菜(又稱捲心菜,在台灣稱為高麗菜)在西安閻良的收購價每斤5分錢,暢先生對大紀元記者表示,農民得雇工人採收,人工費1斤就得3分錢左右,所以到農民手中就只有1、2分錢,而一畝地可收成6、7,000斤,投入成本2、3,000元,平均1斤的成本就得3毛多,在當地市場上的售價一般為7毛錢。

一般的菜收購價大致是4至5毛錢,農民還有得賺,但包菜的收購價就非常低,暢先生說,河南某縣光是包菜的種植就達8萬畝,收購價每斤只有2分錢,比陝西的5分錢要低的多;山東農民韓進也是種了6畝地的包菜,是一家6口的經濟來源,因價格低在絕望中上吊自殺了。暢先生表示,包菜較特殊,生長期過了,再讓它長,就1分錢也不值了。不過,包菜種植技術要求不高,沒種過菜的人來種包菜也沒困難,會長的很好,茄子和辣椒就需要技術。

今年菜價底落的情況很特殊,往年沒這樣,暢先生認為今年種植受氣候的影響很大,他透露:通常是山東、四川的蔬菜先成熟上市,快結束時陝西的菜成熟了跟著上市,再就是河南、河北山區的菜又接著上市,再接著是寧夏、甘肅等西北的菜上市,都有時間段的,今年受氣候的影響,前期的菜晚上市了30天至40天,陝西的菜晚了10天到15天,和河南、河北的菜又衝突了,所以全國,包括福建、海南全部一起上市了,所以各地蔬菜都是低價收購,到哪都銷售不出去了,加之運費成本又高,是造成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的原因。

蔬菜批發被壟斷

菜農的蔬菜價賤,而市民卻吃著高價菜,一位署名「學科帶頭人」的網民想起了幾年前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縣城的蔬菜批發被壟斷,有一個外地人想批發蔬菜,與之形成競爭,可是,當這個外地人拉了幾次菜後,有一天早上,剛拉來一車菜,就被幾個蒙面的人,拿著菜刀,一通亂砍,結果雖然沒有要命,卻也重傷,從此後,這個批發蔬菜的外地人就再也沒有出現。

這位網民猜測,正是中國存在著這樣的食利階層,壟斷著市場的出入口,才造成了中國奇特的景象。這是他的一點聯想,並沒有經過市場調查,不過他希望有識之士能夠深入調查。

產地直銷生產者消費者互利

今年種植包菜的農民叫苦連天,收購價低又賣不出去,暢先生談到了他在西安閻良的作法是採直銷方式,農民與消費者互蒙其利,方法是:當地收購價1 斤是5分,合作社以其積累的公積金按1毛收購,當然農民還是賠,但賠的少些,所以農民還能接受。

採取的作法是菜不往外運,直接針對陝西或西安市場,就地銷售,如此運輸成本低,環節少。他進一步說明,包菜收購價1毛錢,如果運輸到寧夏,運輸成本要2毛2,再加上裝卸、袋子,1斤最少得3毛5,而寧夏當地的批發價是1毛8,所以只能就地銷售。

他們與某家連鎖超市簽約,收購價加上裝袋成本共1毛4,以該價格銷給超市,該超市自己拉貨,再配送到16家分支機構,1斤賣2毛9,而市場價格是7或8毛,所以遠低於市場價,如此一方面降低市民買菜的成本,也促使銷售量增加,不至於滯銷,兩蒙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