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古代拔河風貌

倪健哲
font print 人氣: 174
【字號】    
   標籤: tags:

拔河這項運動,對我國民眾來說應該不陌生,從學生時代的運動會到社區活動,都有它的存在。2009年的高雄世運會,台灣女子拔河項目還獲得冠軍殊榮,相信看過比賽的觀眾依然記憶猶新。

其實這項「全民運動」在遙遠的古代就有,曾是水軍訓練、祭典活動,更是宮廷娛樂,並非近代新興的體育項目。究竟中國古代的拔河是甚麼樣的面貌,它有甚麼樣的歷史呢?

戰國時代的軍事訓練

全世界第一個拔河的國家目前無法考證,但可以確認的是,中國在戰國時代即有這項運動,而且是軍隊的訓練課程。

當時拔河被稱為「牽鉤」。《墨子.卷十三.魯問》記載,戰國著名工匠魯班曾經為楚國設計一種船戰器具,名為「鉤強」;藉由士兵拉扯或推拒「鉤強」來控制與敵船之間的距離,並限制敵船的行動,是當時重要的水上戰術。「牽鉤」的「牽」字即為拉扯的意思,「牽鉤」就是這項戰術的訓練法。

原本牽鉤的訓練是在水上,以篾繩代替長鉤,將士兵分成兩組船隊,互相拉扯。後來這項訓練逐漸轉移到地面上,訓練方式也轉成單純的拉扯,最後才傳入民間,演變為元宵節與清明節的娛樂活動。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拔河是一種祈求豐年的儀式,《隋書.地理誌》曾介紹荊壤地區的拔河比賽:「俗云以此(牽鉤)勝厭,用致豐穰。」拔河比賽大多在春季舉行,正是需要雨水的時候,所以欲得天河之水,降雨灌溉,因而日後又稱其為拔河。不過這只是一種假說,沒有確實記載,但是就理由來說也有幾分道理。

唐朝帝王提倡 朝野風行

唐朝開始,「牽鉤」被更名為「拔河」。唐代文官封演的筆記作品《封氏聞見記.卷六.拔河》記載:「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文章提到古人拔河用篾纜,唐民則用木麻,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繫小索數百條,掛於胸前,分二朋,兩向齊挽,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大致上和現在一般的拔河比賽方式差不多。

《封氏聞見記.卷六.拔河》同時描述了朝廷中比賽的盛況。唐中宗、唐玄宗對拔河皆大為提倡,允許宮女侍臣參加拔河。中宗時曾命侍臣分兩邊作拔河遊戲,參與遊戲者甚至有宰相、駙馬等。玄宗數次設此戲,比賽者達千餘人,喧呼動地。蕃客士庶,在旁觀者,皆為之震駭。按此記載,拔河在唐朝宮廷中是時值暮春的清明時節相當風行的活動,因為帝王加以提倡,所以成為一項重要的娛樂項目,不但民間盛行,連宮廷都很流行。

文學作品刻畫入微

拔河在唐朝是相當受歡迎的體育活動,從文學作品中也可見得。最著名的就是唐代文人薛勝所著的〈拔河賦〉,文章中一段「鼉鼓逢逢,士力未窮。身挺拔而不動,衣廉襜以從風,鬥甚城危,急逾國蹙。履陷地而滅趾,汗流珠而可掬。陰血作而顏若渥丹,脹脈憤而體如癭木。可以揮落日而橫天闕,觸不周而動地軸。孰雲遇敵遷延,相持蓄縮而已。」以及「大夫以上,停眙而忘食。將軍以下,虓闞而成雷。千人抃,萬人咍。呀奔走,岔塵埃。超拔山兮力不竭,信大國之壯觀哉!」將拔河比賽描寫得有如戰爭一般精采刺激,十分生動有趣。

而由「皇帝大誇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戲繁會,令壯士千人分為兩隊,名曰拔河於內,實耀武於外。」的描述可以得知,前文唐玄宗藉由聲勢浩大的拔河比賽,除了作為娛樂與祈雨儀式外,更是為宣揚國力的強盛。

唐玄宗作過一首〈觀拔河俗戲〉詩描寫拔河:「壯徒恆賈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噪齊山岌嶪,氣作水騰波,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宰相張說也有一首〈奉和聖製觀拔河俗戲應制〉詩:「今歲好拖鉤,橫銜敞御樓。長繩繫日住,貫索挽河流。鬬力頻催鼓,爭都更上籌。春來百種戲,天意在宜秋。」為拔河的景況作出注解。除祈求歲豐之外,拔河在當時也是富有政治意義的。

如今,每次運動會時,拔河總是最團結、最熱鬧的活動之一,比賽時整齊劃一的呼吼聲,頗有氣蓋山河之勢、令人熱血沸騰。沒想到,這項歷時已久的運動,在古代竟是如此盛大呢!

--轉載自《看雜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人學習始終以致用為綱,重在實踐,講求無倦與精進,學貴有恆,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對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古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過遷善,所以他才偉大而英明。
  • 宋朝的趙康靖非常重視純淨心意,他曾用一個瓶子投放黑豆、白豆的方式,來檢查和提高自己的心性…
  • 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飛的母親,是母教典範和婦女楷模,在國家危亡之際,深明大義,勵子從戎,並鼓勵岳飛精忠報國,被傳為千古佳話,世尊賢母。
  • 陳廷敬修身敦行、淳厚、謹慎是其基本處世作風,以卓越的學識和高潔的人品受到康熙皇帝的器重,被人們稱為官品、人品、文品俱佳的一代賢相。
  • 宋濂,明朝初年浦江人,一生堅定不移的追求聖賢之道,數年如一日,刻苦學習的精神一直鼓舞著後人。
  • 只見晏嬰從容的端起滴過血的酒杯,義憤填膺的對天悲嘆道:「可恨!崔杼無道弒君王。凡為虎作倀、助紂為虐者均不得好死!」說罷,便一飲而盡...
  • 扶危濟困、樂善好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見義而為的善舉,是人應盡的一種社會責任…
  • 韓宜可,明朝浙江山陰人,洪武初年被提拔為監察御史,為人正直,以盡職敢言而著稱。
  • 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親雙眼失明,他就到處求醫,結果無效。於是他就守在母親身邊,侍奉母親三十年,非常的恭敬小心,連晚上都不把帽子和外衣脫下來,以便隨時起身侍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