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百年「中華民國水彩大展」

【水彩行家】百年水彩大展作品賞析

從建國百年「中華民國水彩大展」看水彩畫界展現的使命感
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編輯部
font print 人氣: 333
【字號】    
   標籤: tags:

第一次由兩個立案的水彩畫團體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合作辦理的建國百年「中華民國水彩大展」此刻正在歷史博物館展出,這是繼2006年由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與歷史博物館、台灣師大美術系合作舉辦「風生水起-國際華人水彩經典大展」;2008年的「台灣水彩100年大展」,以紀念石川欽一郎來台推動水彩教育100年,這幾項大展之後,再一次展現國立歷史博物館對水彩的重視,為當代台灣水彩畫界展現一股蓬勃的力量。


成志偉 監察院的巴洛克風景


吳冠德 走過百年水彩畫布72X91


李招治 合歡之雪(55x75cm)


李焜培 蘭嶼東清


李曉寧 驕傲


林懷安 南海路四十九號


洪東標 都會年輪


范植正 關渡漁舟


徐素霞 廟會八音


張明祺 墾丁大尖山牧場(56x76cm)

從上述的水彩大展中,前輩畫家的精彩作品展,得以讓我們回顧台灣水彩篳路藍縷的發展,在歷史博物館以其崇高的殿堂來肯定功成名就的畫家,在論資排輩中我們絕不能忽略年輕新秀所作的努力;我們觀察2010年對岸的中國第十一屆全國美展,我們驚見所有展出的作品一律以審查展出,許多大陸的前輩名家經過審查後得以入選展出,並不享有「邀請展出」之頭銜,一切以作品良莠為標準,打破論資排輩的優惠條件;公平競爭與積極投入讓作品水準大大提高讓許多年輕新秀作品受審展出並獲獎;這些特色值得我們借鏡;當我們回顧十九世紀的西方美術史,不難發現許多畫家受到肯定便是來自於公平競爭的沙龍美展,也有在體制外自己發展而有成效的大師,雙軌發展成了美術史的脈絡。因此我們如能開拓更多舞台,鼓勵新秀與前輩共同切磋,並作良性競爭,讓更多畫家積極投入,水彩的表現應將更蓬勃;在展覽機制中建立一個多軌制模式,應該是未來必走的方向。


郭心漪 台中旱溪樂成宮


陳顯章-東門憶舊

欣逢建國一百年,在這個值得慶賀的年度裡,由兩個特質不同的立案團體共同來推動這項大展,展現水彩畫團體的合作,彼此捐棄成見和門派,展現攜手合作的誠意,大膽的嘗試以捨棄輩分、資歷、年紀的差異,一切以畫作的創作的主題和水平作標準,全部展品均以開放性的公開甄件來首開先例,由優秀的畫家和學術界大老來共同審查,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也必須忍受質疑和批評,但今天不作,或許明天將會後悔。


曾己議 自來水博物館


程振文.百年歲月


劉淑美 春耕(56x76cm)


訂定主題的展出除了配合建國百年的正面意義外,也正好可以提供觀賞者以專注情緒來欣賞畫作,可以清晰的目睹和對照各家在創作理念和風格上的差異,並以此為先河,實現未來以不同的主題作區隔,成為展出的特點,讓專注於各類主題的畫家得以各領風騷,能以常態且多面貌的形式展現水彩的魅力。


鄧國強 內洞瀑布


馮金葉 淡水金色的故鄉

水彩以平易近人的特色在台灣藝術教育與社會藝術推動上有重要的貢獻和地位,但「易學難精」的特質讓許多畫家望而卻步,這樣高難度的創作顯然沒有受到社會更高度的尊重,近年來頗受到冷落,讓許多從事水彩創作的畫家鬱悶不已,因此特別感謝兩個立案協會洪東標理事長、黃進龍理事長和歷史博物館巴東主任積極的協商下,在這個時間點,來共同舉辦這項展覽,展現對水彩這個小畫種的關懷,也展現水彩畫屆的使命感,也為提升水彩藝術的成就與促成國民美術的風氣發揮巨大的影響力。


楊美女 太魯閣國家公園


林毓修 跨

(圖文由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杉林溪森林遊樂區的自然教育中心在2011年六月五日正式落成開幕,基於長期的合作夥伴關係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特別邀集會內許多著名水彩畫家共同以台灣地區大自然中常見的鳥類為主題展出作品30件,其中包含以杉林溪地區所見的鳥類為代表;這些作品多是協會在這一年多來,以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裡參訪杉林溪的園區中所見到的鳥類,再加上以台灣常見的鳥類為題材所創作的作品,這個展出在杉林溪紅樓二樓展場共展出兩個月,這裡由參展畫家的作品中各精選一幅與同好分享。
  • 「面對澄澈如鏡的溪水,讓人不知不覺地放下雜念、沉澱心靈。水彩畫本身以水為介,水的謙卑、包容、化解、柔韌、滲透、浸蝕、變化多端…等特性,使創作媒材與描繪對象的特性合而為一。 藝術創作也如明鏡般澄澈的溪水,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人格…都會自然地在作品中映出最真實的樣貌。」 -《吳冠德寫於此展創作自述》
  • 李老師的作品,由硬而軟,看似很薄而不薄,很鬆卻不鬆,有理性卻看不出理性,有規則卻看不出規則,很大膽卻看不出大膽,有股溫柔的魄力,水份揮灑淋漓,色彩的發揮尤其伶俐,而線條和形色、分離的表現方式更是特殊而高招,溫文、感性、隱藏的理性,是非凡人所能比擬的,而願意提攜後進的胸懷,更富藏了藝術大師的風範。
  • 藝術界尊稱的「經典大師」劉文煒教授,任教台灣師大美術系逾五十年,桃李滿天下。獨創各種精闢美學理論,如「物理和心理的色感系統分析」、「劉氏三面法」、「宇宙的秩序」、「素描的詮釋」、「氣韻生動的闡釋」、「物相觀察解析法」及「芝麻法」……句句真言,扣入學知界心域。
  • 北魏戰馬圖技法過程示範...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