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四代傳承 磚瓦技藝不失傳

【大紀元10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守國高雄30日電)高雄市大樹區三和瓦窯廠,是台灣少數還在生產的傳統瓦窯廠之一,有近百年的歷史,已被列為歷史建築。第三代李黃秀蘭與第四代李俊宏在機器協助下傳承傳統技藝,希望發揚光大。

三和瓦窯廠位在高屏溪畔,且擁有適合製作磚瓦的原料黏土,好水好土讓傳統磚瓦綿綿不斷。瓦窯仍舊秉持最傳統的窯燒方式燒製,製作過程繁雜瑣碎,製造的產品為台灣許多古蹟、古厝、寺廟等建築所採用,在修繕及建造工程上有很大的貢獻。

三和瓦窯廠建築群有燒窯體、練坯作業廠、陰乾區、儲存場等,又增加學習及展示場。保存最古老也最完整的是瓦窯建築本體,由三座似烏龜形狀的磚砌窯體構築而成。

40多歲的李俊宏原在銀行服務,民國84年回來接手祖業,他的媽媽李黃秀蘭則一旁協助。

他表示,窯廠由祖父經營,因年紀大,須有人承接祖業,免得這特殊的傳統行業失傳;不想讓家人再累下去,想分擔一些家業責任。

他表示,三和瓦窯廠由他曾祖父在日治時代大正7年(民國7年)創立,據了解在這以前窯廠已存在,年代應超過百年。

李俊宏負責規劃開發及行銷,李黃秀蘭則督導製造。李黃秀蘭表示,以前都是以人工踩踏製成磚瓦模型後陰乾,再送入窯燒成紅磚、瓦,民國60年代改以機器製作後陰乾,人力省很多,效率也提高。但有些磚瓦還是靠人工製作。

三和瓦窯廠燒製各種不同尺寸規格的磚瓦,都是傳統三合院使用的屋頂材料,有薄紅瓦、筒瓦、六角磚、柳條磚、清水磚、花窗、大腳磚、燕尾磚、壁磚、滴水等。

由於瓦窯業被機械化取代而低迷,且鋼筋混凝土及鋼骨結構是目前的建築主材,三和瓦窯只得轉型,所幸瓦窯廠緊鄰舊鐵橋溼地生態公園,李俊宏往「休閒、產業、文化、教育」的多型態發展,希望再創瓦窯業新生命。

李俊宏表示,民國80年代社區總體營造興起,大樹區名陶藝家林昭地推動陶藝日常用品,李黃秀蘭也常製作裝筷子的「筷子籠」出售,讓他想到磚雕。

他表示,市面有石雕、木雕,他也看到古厝的雕梁畫棟不管是木雕、石雕或陶藝品都很漂亮,紅磚瓦上雕塑也應可以如此,且價格應比木雕、石雕或陶藝品低廉。

李俊宏請專攻泥塑的友人製作後窯燒,成品竟然不輸其他類雕塑品,且顏色古樸。於是他全面推廣磚雕,並申請社區總體營造,招收有興趣學員製作推廣。

李俊宏說,磚雕作品有300多種,有花鳥、圖騰、人物等,後來減少到100多種,且可依據顧客的需要樣式製作,全台有10多處銷售點,也接受電話訂購。

最近,李俊宏又想到燒製小紅磚堆砌成各項小型古厝、寺廟及古灶等建物,讓古早的回憶呈現在大家面前,打開傳統磚瓦業另一扇門。

古建物縮小版展示後,引起參觀民眾興趣。「這是以前的灶,這是放木柴、稻殼的灶口。」民眾的驚喜聲為李俊宏、李黃秀蘭的構思注入強心劑,李俊宏表示,明年要推廣。

「傳統產業必須被延續」,李俊宏說,他認為傳統產業沒落可惜,於是推廣結合傳統磚瓦技藝與生活工藝的磚瓦藝術,成立瓦窯文化協會磚瓦工坊,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傳統磚瓦之美。

磚瓦工坊介紹磚瓦藝品,除導覽外,也提供DIY教學,讓遊客體驗雕刻磚瓦的樂趣,讓傳統磚瓦不再只是建材,還成為具特色的生活工藝品。李俊宏希望能再創瓦窯產業的新生命,延續傳統,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