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

勿好名自欺

從前有個人叫葉桐山,他任河間通判,負責發送糧餉(指軍隊所需的糧食和款項)。後來,替換他的人來時,剩餘的錢已積攢了三千金,葉桐山置之不理。他走後,接替他的人發現了,按照慣例命人將這些錢給葉桐山送去,葉桐山堅決不接受,說:「我不要剩的錢,這是我的慣例。」

葉桐山回鄉後,吃飯有時都難以為繼。有一天,童子弄丟了一條大魚,葉桐山在那裏大為嘆息,他妻子聽後說:「三千金都能夠不要,一條魚能值幾個錢!」葉桐山聽了撫掌大笑。

葉桐山不失為清廉賢德之士,但從這個故事我們看出一個道理,孟子曾說:「好名之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於色。」就是說好名的人,為了名他能夠放棄千乘之國,這並不表示他真的如此慷慨,在一小簞飯食面前他可能就會面露吝色。試想連一小簞飯食都放不下,怎能真的放下那千乘之國呢?

從前有個故事,一個人生前做了很多善事,他死後還是到陰間去接受懲罰,他頗為不服氣。於是,閻王翻出記錄他一生所做善惡的冊籍給他看,只見他所做的所謂好事,不是被列在「名」的下面,就是歸在「利」的範疇。

原來,他並無絲毫善心善念,他行善的真正動機只是在「名利心」驅使下所為之,最後他終於無話可說了。

其實,無論是施濟助人做善事,還是修身養德,要知道天不可欺,人的一思一念在上天的眼中是歷歷在目,所以如果為了虛幻的名聲或另有目的,那都只是自欺欺人而已,而且在別人眼中,也是虛偽奸詐和沽名釣譽的不好行徑。

--轉載自明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