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案

文化課教材(高級):席不正,不坐

【原文】

席(1)不正,不坐。(《論語·鄉黨第十》)

【註釋】

(1)席:指舖在地上的草蓆、蒲葦或竹篾等。古代沒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舖於地面的席子上。

【語譯】

坐席沒有擺正,就不坐。

【研析】

也許有人會覺得「席不正,不坐」未免太過於吹毛求疵。其實不然,當人在自己漸漸偏離正道的一思一念沒有意識到或把握住時,便會造成更大的偏差。擴大至一個人群或社會更是如此,當大多數的人揚棄正確的「是非善惡」觀念,便造成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局面。人人為一己之私可以互相爭鬥、爾虞我詐,做一些損人不利己之事,葬送的是傳統淳樸的民風。因此,別再輕忽自己一時放縱的言行,守住做人的根本:真誠、善良、堅忍,那便是對得起個人的生命意義。

【延伸思考】

1、你覺得做人該有什麼不可妥協的原則?(引導:如不說謊…….)

2、當你所處的團體,多數決議的事違背真理及好人的原則時,你會如何看待或自處?

【相關資料】

肖德言讀《五經》

唐朝人肖德言立志於學,每次讀《五經》,都先要洗漱更衣,然後正襟危坐而讀。他妻子問他:「從早到晚都這樣,不累嗎?」肖德言說:「敬重先師的言語,怎麼可以畏懼勞累呢(敬先師之言,豈憚於此乎)?」

唐朝蒲州人衛大經和魏州人夏侯干童是朋友,聽說夏侯干童的母親死了,準備徒步前去弔唁,鄉人勸他說:「現在暑夏難耐,怎麼可以步行千里,寄封信就可以了。」衛大經說:「尺書不能盡意。」遂行,到了魏州。干童因事外出,衛大經進門設席,行弔禮畢而去。

(出自《譚賓錄》)

【課後作業】

閱讀後請和同學討論:兩則小故事的共同點是什麼?

(引導:直指人心、做事情不講究形式,要做到位…….)

--轉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