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article
  •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 ,地處中原的鄭州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農民老漢初到鄭州,住在在機械廠工作的兒子家裡 。由於兒子和媳婦的工作都是三班輪流制,晚上只有他與一個小孫女在家。當時的治安狀況很差,破門行竊及持刀搶劫的事時有發生 。在一個漆黑的夜晚 ,老漢輾轉難眠 ,正欲坐起來抽一袋旱煙 。這時突然兩個身強力壯的蒙面賊手持利刃,破門而入。
  • 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通曉仁義,小人只懂得利益。」在中國的歷史上,許多仁義之士輕利重義,為了堅守心中的正義與良知,寧願捨棄眼前的實際利益。也有許多無恥小人見利忘義,為了現實利益不惜出賣自己的道德與良心。例如在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關羽重義輕利,雖然身陷曹營,又受曹操厚恩,卻始終不忘初心。任憑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袍贈馬再加上黃金美女,關羽之心終不為財色所動,仍然堅持:「若知皇叔下落,雖蹈水火,必往從之。」 關公因為守義成為人中楷模,在歷史上傳為美談。同時代的呂布雖然勇猛無比,武藝也在關羽之上,卻因為見異思遷,三易其主,其人格終為世人所不齒。張飛每當臨陣對敵,出口就要先罵他為「三姓家奴」。
  • 「好鐵不打釘,好人不當兵」與「君子不黨」在中國古代是至理名言,古往今來的正人君子與名人義士不僅厭惡暴力,對結黨營私同樣也嫉惡如仇。有德之人堂堂正正,輕利重義,都不屑與拉幫結派者為伍,君子不黨,在古代是一個美德。只有見利忘義的卑鄙小人才會在利益的的驅使下組成一個集團,這樣的集團就被稱為"黨"。
  • 雲淡天欲晴,臨海聽清風。

    地偏心自靜,無聲勝有聲。

    舉目望遠處,波湧浪千層。

  • 近聞新加坡警察連日來無故騷擾在風景點晨煉的法輪功學員,并且抓捕信仰真、善、忍的好人,不禁從內心深處為這些警察的未來擔憂。因為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迫害正信的惡人與政權從來就沒有好下場,這是由因果報應的宇宙規律所決定的。中國民間有句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古往今來,在世界各個民族和國家中,無一不流傳著大量關於因果報應的故事、寓言和活生生的事例。因此筆者認為:儘管世間有人相信,也有人不相信,因果報應確實是一種普遍可見的客觀事實,它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必然結果。
  • 經常與新加坡政府各個職能部門的公務員打交道的人都知道,新加坡的公務員們都喜歡把「新加坡的利益」掛在嘴上,並以此作為判斷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去做的依據。簡單的說,如果一件事情有利於「新加坡的利益」,他們就會積極的去落實;而不能給新加坡帶來利益的事情,他們就沒有多大的興趣了。一個國家的政府積極的為本國人民謀利益並沒有錯,只是就利益而言,也有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之分。此外,在謀求利益的同時,也不能無視道義與良知的存在。
  • 每天出門我都會把一些真相資料帶在身上。因為作為一個修煉人,我知道出門不是為了趕路,而是在尋找有緣人而已。每當那些生命中的匆匆過客愉快的接受了我送的真相資料,我從內心的深處為那些生命而欣喜;我知道我們之間結下的善緣將為那些生命帶來長久的福分。有時也會遇到一些對我怒目相向的人,他們相信了欺世的謊言,用仇恨的目光怒氣衝衝的推開了我已經送到他手邊的真相資料。我心中沒有任何怨恨,卻在從內心的深處為一個有緣的生命拒絕了善緣而感到深深的惋惜。
  • 當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和衝突時,只有反省、內疚和自責可以化暴戾為祥和,化干戈為玉帛,才能使人真心相對,真誠相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