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消息

專家評比中印經濟發展 股市回報1%比10%

【大紀元8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岳芸綜合報導)「比較1992-2010期間中印兩國股票市場的回報,得出的結果非常驚人,中國平均每年的回報連1%都不到,印度是10%。」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終身教授黃亞生2010年8月25日接受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總編輯張力奮視頻專訪時表示。

黃亞生說他讓研究助手做了這項很簡單的研究,從這簡單數據就可以看得出來,這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非常不一樣,一個是國家主導,雖然能帶來GDP增加,但是財富的增加並不那麼明顯。另一個是私人企業為主,就反映出經濟增長會帶來財富的增加。

今年50歲的黃亞生,1981年從大陸到美國求學,1985年獲哈佛大學文學學士,1991年獲哈佛大學政府學博士。他指出中國30年經濟發展是有階段性,前15年在他看來是東亞模式,是普惠的發展模式;在80年代全面改革,當時農民的收入增加不少,很多先富起來都是擺攤的。

對於後15年的改革,他則持批評的態度,特別是90年代的發展模式,外資大量進來,只開放,不改革。他說:「GDP非常受投資的影響,而投資恰恰是中國政府控制最嚴格的部門,很多地方都在填溝、挖溝,會增加GDP,但是不會增加人民的福祉。」

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印度面臨的挑戰要遠比中國嚴重得多,他認為,有種姓問題、歷史遺留文盲問題、設施落後、恐怖主義干擾,而且印度最大的挑戰是熱帶國家,也不利於經貿發展。「可是印度的經濟能夠每年達7%-8%的成長,印度的私人企業在全球非常活躍,它的股票市場創造的財富是中國的好幾倍,股票市場培養出世界級的公司。」黃亞生讚揚道。

「我不是在宣傳印度這個國家,而是它的模式,這模式是逐漸的向民營企業開放、自由化;政治來講是民主的制度。這跟宣傳韓國與東亞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一樣的,跟我過去宣揚溫州模式也是一樣。」黃亞生強調。

大紀元2009年11月報導法國經濟學者索爾孟的新書《經濟不說謊》,書中也比較中印兩國。索爾孟指出,印度企業發展出許多價廉物美的品牌,受到亞洲與拉丁美洲等開發中國家歡迎;國內市場的需求也促使印度經濟的成長,不像中國那樣依賴海外市場。他認為,長期來看,印度顯示出比專制中國更穩定的可預測性。

東亞模式的特徵

黃亞生不認同把中國現在很多問題簡單歸結於增長速度太快,他表示,主要問題在於增長的模式。像東亞經濟很長一段時間增長速度非常快,它的模式卻是比較健康的,而且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黃亞生指出東亞模式有幾大特徵:

一、以民營企業作為主導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中國搞了30年的改革開放,這點到今年都沒有做到,中國主要是政府在主導。

二、在農村農業問題上,扶持農業,增長農民利益,兼顧農民農村的收入,韓國在70年代農民的人均收入已經趕上城市的人均收入。

三、金融體系受管制,但逐漸開放,中國卻是相反,在走回頭路。韓國對外資不開放,對內資開放,韓國到70年代末期它的貸款總額只有5%-6%是給國營企業。

四、從政治管制、經濟管制逐漸走向透明、多元化,韓國沒有走回頭路,這樣每年增長7%-9%,並不需要犧牲GDP增長率,也能達到普惠的效果。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