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要聞

人類幾千年前就已全球化

【大紀元8月25日報導】(中央社台北25日電)國際化、全球化近年來成了頗為時髦的詞匯。英國劍橋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知名植物考古學家馬丁·瓊斯今天從考古學角度提出,全球化並不是新現象,早在幾千年前就開始了。

中新社說,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鄂爾多斯市政府和英國劍橋大學考古系共同主辦的「鄂爾多斯青銅器與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北方草原通道」國際學術研討會,當天在鄂爾多斯舉行。

來自中、美、英、德、韓、日、俄、蒙古等國近百位考古學家相聚一堂,共同探討、交流歐亞大草原對史前東西方文化傳播、融合的途徑與影響。

馬丁教授應邀與會作大會主題發言時說,早在距今4000-5000年前,史前的「全球化」場景就已出現,文化、人種、人口、器物、作物等的廣泛交流和傳播,就像高速公路一樣在歐亞大草原上傳播開來。

此外,他說,農作物、農耕生產的傳播,與農作物生長環境的適應性並沒有直接聯繫,其交流、傳播過程背後靠的是文化因素驅動。

歐洲考古學家以前自以為歐洲更接近於世界文明起源中心,以地中海文明為中心向世界各地擴散。「現在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明,這是不對的,」馬丁教授說。

他指出,世界上存在不同的文明中心,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組織各自的文明,同時又相互影響,中國北方文明中心就是其中一個,史前的文化交流即在這裡發生過,北方草原通道上的鄂爾多斯也因此成為許多文明中心及史前「全球化」的集散地。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黨委書記齊肇業研究員致詞稱,鄂爾多斯青銅器與歐亞北方草原地區的青銅文明和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同期遺存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齊肇業說,新的考古資料證實,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存在著貫穿歐亞北方草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小米的西傳、小麥和綿羊的東傳、馬和馬車的擴散、早期銅器制作技術的融合等,都是通過這條重要的草原通道加速了文化間的交融與碰撞。

鄂爾多斯市副市長包崇明表示,鄂爾多斯是多種文明相互交融的重要地域,早在7萬年前,古河套人(鄂爾多斯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拉開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國歷史大舞台上活動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