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聞

從輝煌走向衰落 《第二人生》尋找拐點

【大紀元8月16日訊】(大紀元綜合報道)曾經風靡一時的3D虛擬世界《第二人生》(Second Life)正在淡出媒體和公眾的視野中。不過,最近,《第二人生》的虛擬環境提供的教育和技術培訓,或許成為迷失中的《第二人生》尋找的拐點。

8月15日,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網絡監察》(Cyber Watch)宣佈將在《第二人生》發展一個3D網絡虛擬環境,為其成員(高等教育機構)和合作夥伴(企業,政府機構,協會)提供服務。此虛擬空間有教室,集會場所,私人和公共的會議室,以及有關組織的信息。

而在此之前,作為創造《第二人生》的公司、林登實驗室(Linden Research)每況愈下。6月9日,公司宣佈裁員30%,併進行重組。6月25日,變革延伸至高層,公司創始人菲利普‧羅斯達爾(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金頓已辭職)被任命為臨時首席執行官,首席財務官鮑伯‧考明還將會擔任首席運營官的職責。

今年5月10日,是著名3D虛擬社區《第二人生》的7歲生日,可是慶祝活動卻鮮有人關注,在媒體和公眾淡漠的視野中,這個產品曾經的輝煌早已不在。

林登實驗室已關閉了英國和新加坡辦事處,並把西雅圖辦事處員工數量減半。林登實驗室還撤除了企業部門,並在山景城和舊金山的辦事處進行了裁員。

曾經擁有的輝煌

  

多年前,《第二人生》創造的輝煌曾經令多少人羨慕。

2003年7月,美國舊金山林登實驗室發行網絡遊戲《第二人生》。它不僅是一款遊戲,似乎在重新定義互聯網——三維空間的虛擬現實社會。

在這裡,你可以學習、工作、生產、購物、存款,或者是跟朋友們一起四處閒逛、娛樂……遊戲中的通用貨幣林登幣(Linden dollars)與美元可以以一定匯率進行自由兌換,「第二人生」內的經濟活動能賺取真金白銀,商業、政治和娛樂開始滲入其中,虛擬與現實的界限由此逐漸模糊。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第二人生》的前景一片光明,很多人都堅信,類似的虛擬社區應用將成為互聯網的下一個熱點。

之後,全球越來越多的人投入時間在這個網絡遊戲上,從現實中出走進入虛擬世界,形成了規模日趨龐大的虛擬社會和虛擬經濟。經過3年的磨礪和用戶積累,2006年,《第二人生》獲得了巨大商業效益,被看做互聯網的下一個金礦。

  

這一年,《第二人生》的「人口」以每月40%左右的速度增長。程序員不斷地升級服務器,依然無法滿足源源不斷的登錄者,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嚐試虛擬世界的魅力。

  

德籍華裔女教師愛林‧格雷夫通過虛擬土地交易,在這裡賺取了她的第一個百萬美元,而她最初的投入不過只有9.95美元的註冊費,財富的奇蹟吸引著更多的用戶。

2009年9月,林登實驗室宣佈,玩家在《第二人生》花費時間超過10億小時,或者說是115年,玩家每次登陸都平均至少在遊戲中停留100分鐘。這個數據甚至比人們瀏覽當下流行的熱門社交網站的時間還要多。

據報導,《第二人生》約有10億美元的真實貨幣在玩家間流通。以為虛擬人物購買服裝的銷售為例,每年都以94%的速度增長。每月有將近5000萬美元的資金轉手。現如今,年運行率達到5億美元,使得《第二人生》成為最大的虛擬經濟體。玩家們每天創造出超過25萬件新的虛擬商品,從服飾、車輛,到建築、自動語言翻譯機等等。

  

同時,商業公司也在《第二人生》裡駐足。路透社創建了自己的「第二人生」分社;戴爾在這裡出售電腦;加拿大的警察機關在這裡招募警力;趕時髦的郎朗也曾在這裡開過獨奏會,他希望自己在虛擬世界的演奏同樣賣座;可口可樂推出了一部名為「歡樂工廠」的廣告片,用好萊塢般的奇遇情節,表現出可口可樂如何生產出快樂。豐田、日產甚至推出了虛擬定制車,並按照虛擬網絡的反饋進行產品研發。這個名單還可以一直列下去,包括華納兄弟、微軟和阿迪達斯……

  

《連線》雜誌剖析這些企業的真實心態是:他們還沒弄明白這個遊戲到底意味著什麼,但又生怕錯過了機會而被人嘲笑。

  

而那些幫助這些大公司在《第二人生》建立商店的機構也迅速走紅,倫敦的RiversRunRed為《第二人生》的每個策劃,都在5000到百萬美元不等,與之相關的合同在2006年佔據了《第二人生》收入的八成。

  

所有的光環都籠罩在這個新興的互聯網應用之上,然而,沒想到光環之下暗藏著巨大危機。

道德危機 走向衰落

對於用戶來說,這些遊戲使得一些人越來越逃避現實,沉迷在虛擬世界中。特別是很多年輕人,在虛擬世界的遊戲中建立家庭、負擔孩子並有工作。一些人玩到最後,將現實世界看得不重要,喜怒哀樂都沉迷在虛擬世界中。無論電腦中的虛擬還是現實世界的真實,情感都是一樣的,那個更真?那個更假?

7年來,這個虛擬世界充滿了欺騙、賭博和性交易等,劣習氾濫成災,分析人士稱,《第二人生》的墮落展現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網絡社會,在失去與現實的深度關聯和約束後,因人性的弱點而走向了必然的衰落。

今年5月,4名遊戲玩家共同對林登實驗室提起訴訟,指控遊戲公司在沒有做出任何通知和補償的情況下奪走了玩家的虛擬土地所有權。雖然這些遊戲玩家是為那些現實中所不存在的東西提起訴訟,但他們要求遊戲公司做出巨額賠償,金額高達500萬美元。

因道德風險,觀念正統的廣告商開始謹慎行事。幾乎沒有公司願讓消費者認為自己和色情、賭博和無處不在的欺騙聯繫在一起,這會影響聲譽。他們不會因為一些潛在而並不確定的客戶而四處撲火,增加不必要的麻煩。

就連「第二人生」所創造的第一個百萬富翁鍾安捨也開始對後來者發出警戒,「就我所知,幾乎所有來自現實世界、將真錢投在這裡的人,最後都遭受了慘敗。有人帶著股市投資理念來到這裡,認為可以輕易從蓬勃發展的虛擬經濟中分得一杯羹。他們錯了。」而林登實驗室拒絕對涉及林登幣的交易、糾紛和損失承擔責任。

誰也沒有料到,靠著3D技術和「真實」理念打動用戶的《第二人生》會走到今天這一步。這或許印證了僅依靠技術的優勢,並不能一直引領潮流。事實上,當Facebook等新興互聯網應用出現後,《第二人生》的用戶量下滑更加迅速。

讓位給社交網站Facebook和Twitter

儘管「第二人生」遁入迷失,但創建虛擬空間的思維則被一再傳遞。某種程度上,社交類網站Facebook和Twitter的出現,營造了嶄新的虛擬空間,但事實證明,後者更多基於現實中的交往而得以構建。

如今,《第二人生》已經讓位給Facebook和Twitter這樣的真實社交網絡。當年曾經信心滿滿的入住《第二人生》的微軟、IBM等行業巨頭如今都悄悄撤走。新聞媒體正在將它遺忘,路透社悄然清空了虛擬辦公桌。

2008年末,路透社撤消了自己在《第二人生》的常駐機構,專職記者艾瑞克‧克蘭格爾抱怨說,「《第二人生》的生活實在不怎麼樣。很難想像它能討得大眾歡心。核心玩家喜歡的很多東西,對大眾來說,如果不是太無聊,就是太變態,比如賣虛擬衣服、變性實驗、和陌生人搭訕。」

2009年,藉助於廣告和電子商務系統,Facebook正以70%的速度增加收入。而用戶要進入《第二人生》,首先需要登記一張信用卡。

很多分析家稱,《第二人生》輝煌不再,不僅因為道德問題,更在於用戶對這個虛擬世界的價值認可。事實上,追求交往價值的人們發現,這裡的交流不同於現實世界,相互無法獲得信任,虛擬「交往」終於走向絕路。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