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的智慧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564
【字號】    
   標籤: tags: , , ,

包容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種無私的氣度和博大的胸懷,是一種智慧和境界,這種境界源自於人的道德修養,來自於人的內心「善良、慈悲、仁愛」的自然流露。

包容的精神為歷代聖賢所推崇,在傳統的道、儒、佛家文化中多有論述。如老子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是指有淳厚的品德才能包容萬物,並能與大道相應,而大德的範式就是道;老子還說:「江海之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意思是大江大海之所以浩渺深淵,是因為它們善於居下位,以接納涓涓細流,而成為水中之王者。

孔子說:「寬則得眾」、《尚書》中說「有容乃大」,認為有容量的才能稱為「大」,所以大地、大山、大川、大海等都帶個「大」字,表明它們有無比深厚的兼容品質。佛家講「一念境轉」、心中常存「感恩」、「善解」和「包容」,慈悲心懷,才能包容萬物,心懷有多大,包容的世界就有多大。

包容是謙遜、虛懷若谷的品德。世上的人們性格不同,個性互異,對事物的見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古之聖賢充份尊重他人的見解,遇事為他人著想,從善如流,為後人做出了楷模。如西周時,周公輔佐成王,勵精圖治,思賢若渴,前來投奔的人非常多。他有時候洗一次頭,幾次握著散開的頭髮去見客;吃一頓飯,也數次吐出含在嘴裏的食物去接待客人。即使這樣,猶恐怠慢、埋沒了來投奔的賢士。周公以「握髮吐哺」的精神使天下人心所向,四夷賓服。

周公告誡自己的兒子伯禽說:「聖上讓你治理魯國,你一定要謹守謙恭啊!要知道天的道理,不論甚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甚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則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而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啊!」

再如唐太宗不僅虛心納諫,而且勇於求諫,真正做到了聞過則喜。他包容了魏徵等人的犯顏直諫,宣揚別人的善言,目光高遠,集聚全天下人的智慧,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和盛唐文化的繁榮。

包容是寬恕待人。包容他人曾經的過失,是允許別人有過錯,但並非不辨是非,而是「知常明」和「上善若水」,是促其改過自新的最大鼓勵。如戰國時趙國的藺相如對廉頗的包容成就了「將相和」的佳話:廉頗恃功對於封爵在自己之上的藺相如很不服氣,而藺相如對廉頗的羞辱退讓再三,是因為他以國家利益為重而不計較個人得失。

藺相如對自己左右的人說:「我想過,強大的秦國不敢來侵犯趙國,就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在。要是我們兩人不和,秦國知道了,就會趁機來侵犯趙國,這將影響到國家的安危。」廉頗知道後很慚愧,便負荊向藺相如賠罪說:「我是個粗人,氣量狹窄,不料您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啊!」藺相如連忙扶起他說:「不敢當啊!咱們兩人都是國家重臣,一起為國家出力,老將軍能體諒我就足夠了,怎麼還來給我賠禮呢?」兩個人從此成為莫逆之交,秦國因此不敢窺視趙國。

包容是以德感化他人,體現出一種關懷體諒,是以嚴律己和以寬待人。如明朝時的楊翥,平日持身謹慎,有一天晚上做夢,夢到自己在一個園林之中遊覽,順手就摘下了樹上的兩顆李子來吃。醒了之後,他就痛責自己說:「這是因為我平時對於義和利認識不夠清楚的緣故,才會在夢中夢到了偷吃人家園子裏種的李子啊!」他從此更加嚴格修身。他的一位鄰居,每逢雨天,便將自家院子裏的積水排放到楊翥院中,家人告知楊翥,他卻勸解家人說:「總是晴天的日子多,落雨的日子少。」鄰居知道後被楊翥的忍讓所感動。

楊翥任禮部尚書時,有一次他家宅院的地基被一位鄰居佔去三尺,家人為此與對方發生爭執,並希望楊翥出面干預,而楊翥一笑了之,並提筆寫詩作答:「餘地無多莫較量,一條分成兩家牆,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讓三尺又何妨。」楊翥的禮讓、謙和的氣度,感化了鄰居,非但不再爭執,反而主動多讓三尺,形成一條六尺寬的胡同,「六尺巷」的故事也一直流傳至今。

包容是善的力量,它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改善彼此間的關係。古語說「厚德載物」,因德是無私的、最可信賴的,是萬物皆可親可近的媒介,這種德越淳厚,就越有承載性和包容性。因此道德高尚的人能夠在任何環境中不為利慾所動,同情、愛護和幫助他人,心裏總是裝著別人的安危,喚醒、偕同他人一道行善、實踐道義。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藝術既以抒情為主而又不浪漫的特徵延續了千年之久,並成為中華藝術的智慧的體現。
  • 孔子、釋迦與老子三人開啟了東土神傳文化脈絡,故中華文化才能輝煌壯觀,綿延不絕,華夏子孫浩氣長在,道德長存。
  • 仁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所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仁愛」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道德。
  • 帝的境界有道有德,有天下的概念,但沒有擁有天下的觀念,更沒有王朝國家的概念。
  • 相傳當時有一位叫婉無義的人,將二十五弦瑟送給自己的兩個女兒,卻沒想到女兒們每天為了彈瑟爭執不休,後來竟將瑟爭破成兩片,便將其中一片十三條弦給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條弦給了妹妹,秦始皇得知這件事,就把分裂後的樂器叫做「箏」。
  • 「意境」是指畫家通過描繪人物、事物、場景,使欣賞者思想受到感染而產生共鳴,以正確的審美觀和道德水準,領悟蘊含和昭示的深刻人生道理及宇宙意義的更高境界…
  • 中華文明如此,如此意味深長,欲使每一字、每一器、每一藝,都能體現天意、啟迪神念、濡染人心,所以純真、純善、純美,所以珍貴莫比,影響至深。
  • 誠信是自古以來就備受中華民族推崇的一種人格境界。因此,誠信既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民族、國家的生存之基。只有誠信的人,才能心智清明,擇善而從。
  • 王字的三橫,分別代表了天道、地道、人道,中間的一豎代表著將三者貫通,作為王的人,必須具備對天道、地道和人道規律的把握。
  • 中國古代樂器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文化底蘊很深,種類繁多,形狀各異,變化萬千,獨具風格,美不勝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