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二~三歲時的理想教育目標

鄔里希.戴克邁醫師 譯/ 姬健梅
font print 人氣: 64
【字號】    
   標籤: tags:

把簡單而有意義的工作交給孩子,並鼓勵、訓練他上廁所,在孩子鬧彆扭時友善的對待他。

獨立和成就動機

孩子現在漸漸希望能自己來,他讓自己和其他人知道,他已經可以自己做很多事,不再處處需要大人的幫助。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並不表示得時時要求、甚至強迫孩子獨力完成一件事。相反地,過度要求孩子獨立往往有負面的影響。這會造成孩子對大人過度依賴,尤其是依賴大人對其成就的評價。可能造成孩子日後被動的個性,或是導致孩子追求成就的狂熱。這種狂熱並非出自於樂趣或是體認到成就的真義,而是由於需要得到別人的稱讚,希望給人一個「好印象」。

在這個年紀,還不應該給孩子必須完成某事的壓力。如果孩子想要獨力做一件事,就讓他去做。你可以鼓勵他的企圖心,給他認同和支持,偶爾用一個提議把孩子導向正確的目標(但是不要經常提議)。如此一來,孩子能對持續性的工作產生正面的態度。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追求獨立自主的努力,在這個年紀並不能減少父母的負擔,反而增加了額外的工作。如果不讓孩子幫忙,你也許還能快點完成──孩子可能在幫忙擦碗時,打破一個盤子;在幫忙端菜上桌時打翻一碗湯;或是在幫忙打掃時把地板弄得更髒;讓他自己穿衣服好像永遠完成不了。

可是請不要因此就找一些不會給你添麻煩的假工作給孩子,因為孩子很快就會發現其中的差別,而覺得你沒有認真看待他。假裝工作的遊戲沒有什麼用處,孩子需要的是簡單而有意義的工作,在他有能力完成的前提下,可以逐漸加深工作的難度,唯有如此才能增強他的自信心。如果孩子發現他對於家人的日常生活有真正的貢獻,就會早早感受到分配工作及團隊精神的意義。

孩子總是模仿大人,凡是父母討厭的事,孩子就會跟著討厭。例如打掃房間。為什麼絕大多數的成年人,都覺得打掃是一件無趣的事?因為幾乎每個人都在童年時得到一個印象:打掃是一件麻煩討厭的事!而在另一方面,每個人都從經驗中體會到維持基本整潔的必要,整潔要比髒亂令人愉快。所以不要讓孩子感覺到你對於打掃的厭煩,而讓他感覺到一個整潔的房間多麼令人感到愉快。

如果把所希望達成的目標告訴孩子,那麼達成目標所需的工作就不會顯得太可怕。孩子容易理解的目標是那些合乎他自身利益的目標,所以教育孩子獨立首先應該從這些地方著手。比如說他希望能自己爬上一架梯子,或是希望自己穿衣服。

特別提醒
不要把自己不想做的工作交給孩子。孩子馬上就懂得你的用心,而只會學到如何把討厭的工作推給別人。

--摘自:《聰明學習,乖巧有禮 3歲寶寶輕鬆教養寶典》新手父母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關於孩子整體人格的教育及培養目標,有許多不同的著眼點。發展心理學家透過對一般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及其本身研究的認知,設下了一些教育與栽培孩子的範圍,而教育學家對此也有相當貢獻。
  • 如果在孩子兩歲兩個月大~兩歲半之間,開始訓練孩子上廁所,孩子在兩歲半~兩歲九個月之間,就大致可以保持乾淨。
  • 《Summer Snow》與《我想念我媽媽》,很難相信這兩者是同一部影片的名字。英譯中,一個字都沒對應上,也是讓人服氣。「我想念我媽媽」,直白,挖地三尺的接地氣,這類電影我大概率不看;「Summer Snow」,夏日之雪,如此的文藝脫俗,更不是我的菜。然而,完全不搭的兩者擺在一起,再加上鮮綠背景上鵝黃衣衫的小姑娘陽光燦爛的笑容,莫名其妙地,鼠標就點了上去。
  • 傾聽時,可以表達一些支持行為,如拍肩、給予安慰等。(Shutterstock)
    「聆聽、聆聽。我很想這麼做,但他什麼都不告訴我!」我不知道曾經從多少已經不抱希望的父母口中聽到這句絕望的抱怨。其實,光是打開心房和耳朵並不足以讓孩子說話!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德里克‧萊恩(Derek Lane)和林賽‧萊恩(Lindsay Lane)夫婦即將迎來他們結婚23周年紀念日,他們共同培養了一種自我控制和培養善良的家庭文化,相信語言是有力量的,規定一家人永遠不說「我恨你」這三個字,這幫助他們的五個孩子專注於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
  • 十年前,一位有遠見的母親帶著對美國傳統價值觀的由衷欽佩、對學習永無止境的熱愛以及傳播善意的使命,踏上了在家教育(homeschool)的旅程。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