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中國陶瓷文化漫談 從實用到藝術創作意境

茹橋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9日訊】歷經夏商周春秋秦漢的歷史演進,中國的陶藝文化從生活的實用上,走進了結合藝術的創作意境,充分展現歷朝各代的藝術風格。無論是外觀的造型或雕塑與圖案,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更新,裝飾手法更臻精細的境界,形象也更為生動質樸,栩栩如生。

夏、商、周時期

夏、商、週三代的陶瓷品種,大致可分為灰陶、印紋陶、白陶、紅陶、原始陶等。這一時期的陶器仍以飲食器皿為主,有豆、鼎、釜、鬲、觚、斝等。其中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陶器有素面,紋飾有簡單的繩紋、籃紋或彩繪各種圖案。

在距今約七千年前,彩陶出現在黃河流域,此後中國其他地區也陸續出現了白陶、黑陶、灰陶等。據專家研究,最早的陶器是「無窯燒陶」,也就是不使用密閉的窯燒製陶器,之後開始採用簡陋的窯製陶,溫度已可達到攝氏一千度。到了夏、商、周時代,製陶技術不斷進步,窯爐溫度可高至攝氏一千二百度以上。


彩陶瓶,新石器時代,高二十八點五釐米,口徑十三釐米,一九七八年青海省民和縣出土,為馬家窯類型器物,現藏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紀元)

商朝時青銅器的製作成就輝煌,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仍以陶器為主。商朝時陶器的工藝水準屬白陶最高。白陶是把高嶺土燒達攝氏一千度以上高溫製成的,紋飾與青銅器特點相似,質地潔白細膩,花紋鏤刻精美。

西周、春秋、戰國時期

商代中期出現了用高嶺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隨著窯爐與燒窯技術的改進,原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興盛起來。胎質燒結程度提高和陶器表面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且更美觀。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陶胎上繪上各種圖案,釉色則多為青綠、青黃色。

西周以後,陶器種類繁多,除陶製生活器皿之外,還出現了各種磚瓦、陶俑和建築用陶等。

春秋戰國時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了大量的製陶作坊,產品上大多留有文字銘記,此時印紋硬陶處於繁盛時期。此外,這一時期的大量彩繪陶深受同時期漆器的影響。


繪彩繭形陶壺:敞口,束頸,圈足外侈,週身施黑陶衣,繪紅、白相間的渦捲雲紋圖案,舒捲自如,給人古樸、莊重、鮮麗之感。(新紀元)

秦時期

由於秦始皇耗資大興土木,建造大規模的阿房宮和陵園,因此需要大量的磚、瓦與大量的陶瓷器具為宮殿內所用。再加上戰國、秦漢乃至唐代,用陶俑、陶獸代活人或動物以及陶明器隨葬,製陶業更加繁榮,品種隨之不斷擴大,製作方法日趨豐富。

一九七四年在秦始皇陵東側出土的大量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製兵馬俑,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從已發掘的三個俑坑可以看出當時的燒陶水準。其數量巨大,僅僅挖出一個角落,就有千萬之多;製作精製,神態各異,造型生動,顯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藝。

西漢、東漢時期

西漢在經過「文景之治」後,在漢武帝時期達到了鼎盛時期。其人文藝術、自然科學、手工業、造紙業、商業、水利等都達到了一個繁榮的時期。漢代陶製品無論在質地、品種、工藝以及裝飾手法等方面都非常繁盛。陶器有灰陶、硬陶、鉛釉陶等;裝飾手法採用印紋、劃紋、堆紋、暗紋、彩繪、浮雕、鏤空等等。漢代前期的陶塑製品與秦代陶塑風格相近,型體較大,形象生動質樸,栩栩如生。在陝西咸陽、江蘇徐州發現的西漢時期兵馬俑,其造型、陣容展現出當時的藝術風格。

漢代也是中國陶瓷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雖然商代中期就出現了原始瓷器,但瓷器真正的繁榮時期開始是在東漢,瓷器的坯胎由粘土或瓷石等複合材料製成,在攝氏一千二百至一千三百度的高溫中燒製而成,胎體堅硬、密度高、細薄而不吸水,之後在胎體外面施釉,釉面光滑不脫落。

西漢時,罐為灰色陶質,口微內斂,平底,四耳,腹中部飾一道凹弦紋。肩腹飾以拍印方格紋。腹下部飾以三道不太清晰的刻劃弦紋。方格紋裝飾是漢代最流行的一種花紋裝飾。


漢代陶罐。

漢代的陶瓷器許多器形模仿銅器造型,造型飽滿渾厚,表面被廣泛施釉。器物表面施釉燒成溫度約在攝氏九百五十至一千度之間。由於屬低溫釉,因此現在所見到的一些漢代陶瓷器表面有細微碎紋。到漢代為止,南方已出現比較成熟的龍窯,窯室增大並縮短燒製時間,此時期北方使用的饅頭窯也得到較好的改善。

鳩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神鳥,《周禮》載:「羅氏獻鳩養老,漢無羅氏,故作鳩杖以扶老」。是說到了漢代以後,因為沒有了專門捕捉鳩鳥獻給老人的羅氏了,就只好取鳩鳥吉祥長壽之意,將手杖的頭雕刻成鳩送給老人,希望老人們能夠得到神鳥的保佑,長生不老。所以古人常把鳩裝飾在器物上。

一九六九年,在山東省濟南市北郊無影山南坡的一座西漢墓中,同時出土了三件彩繪陶塑,其中一個彩繪陶高五十三點五厘米,為西漢時期所製,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該陶器呈鳥形似鳩,鳥形生動逼真,展翅欲飛,似傳說中的神鳥。鳥背立有三人,其一身著赭色衣,雙手撐圓蓋傘,其前邊有二人,拱手對立,均著朱色衣。兩翼各載一鼎,形制相同,鼎身各繪兩個心形紅色紋,人形足。

這件彩繪陶器反映了一個令人嚮往的神仙世界。仙人乘著飛翔的神鳥,遨遊那虛無縹緲的神仙世界。表現了漢代人們追尋長生不老、修煉成仙的真實寫照。 ◇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174期【古代文明】欄目(2010/05/27刊)

本文連結: http://mag.epochtimes.com/b5/176/7998.ht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方華費城編譯報導)費城第49屆古董與裝飾藝術展將於2010年4月17日至20日在海軍碼頭(Navy Yard)舉行。將有來自全國50家著名的藝術和古董交易商參展。屆時,將展出稀有傢俱,民俗,美術,陶瓷,瓷器,銀器,紡織品和珠寶等。費城古董展被普遍認為是美國首要的古董與裝飾藝術展,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參觀者來參觀。
  • 據報導,400多年前在中國大陸汕頭市南澳海域沉沒的明代船隻「南澳1號」,至今已打撈出近千件陶瓷,有助解讀明代海外貿易。
  • 千年窯火,鑄就了中國瓷器的冰清玉古,百年古董,沉澱著西方人對中國的「不解之緣」。晶瑩剔透的中國瓷器不僅展現了三百年前中國傳統的藝工技術,也演繹了西方人的過去未來,以及對東方神韻的百年夢想。
  • 台灣陶藝家蔡宗隆、謝嘉亨、胡慧琴應邀到法國色維爾(Sevres)陶藝雙年展展出,主辦單位將台灣列為貴賓國。
  • 從出土的文物中,考古學家發現許多藝術品味極高的陶瓷用品,在距離今天數千、甚至上萬年的遠古時期,怎麼會有如此精緻的文化產物呢?神傳文明,天工開物,在高度工藝製作而成的一甕一盆中,其實蘊含著「敬天知命」、「反璞歸真」的文化精隨。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