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

簫的人文情結

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當華夏祖先在河母的一聲哨音吹響後,簫也開始了它漫長的時空之旅。從簡單、粗製的吹管到製作精巧,發音準確的樂器,簫歷經千年,見證著華夏文化的歷史悠悠。

笙管笛簫琵琶箏,江南絲竹中,簫的形制最簡單,一根細長斑駁、暗綠泛紫的竹子,外表樸實,本色自然,通節鑽孔後,成了一件簡約的樂器。

在中國古代,道家講「大象無形、大音希聲」,認為「最豐富的就是最簡單的,最有內涵也是最簡單的」,這一點用來形容簫,最恰當不過了。蕭的構造簡單,但是音色醇厚深沉,柔潤和順,樂音體系完整,可謂「大繁若簡」。更妙的是,當演奏者十指輕扣、朱唇微啟,「天籟」般音韻飄然而出,聞者煩心頓消,萬慮盡釋,肅然危坐,默然相賞,如醍醐灌頂一般。難怪詩人感歎「鸞輅已辭烏鵲渚,簫聲猶繞鳳皇台」。

簫又有「鳳簫」的美譽,李白在詩作中讚譽「笛奏龍吟水,簫鳴鳳下空」,將笛和簫與象徵華夏文明的圖騰「龍」和「鳳」聯繫了起來。動人的音色和高雅的神韻,以及獨特的文化蘊味,蕭深為文人墨客喜愛和謳歌吟詠。自古至今,簫與文人就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因而,簫聲也被喻為「文人的歌喉」。

「慎獨自修、忠恕寬容、至誠盡性」的是中國古代文人奉行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是道家的宇宙觀,儒道文化是中國的本土文化,也締造了華夏文人的修為準則,而簫所體現的內涵與其非常契和。簫材乃竹,竹乃君子,賢才也,意喻氣節高亮,這一點是中國古人所推崇的;簫音溫潤含蓄、高低適中,與人聲相仿,適合吟詩伴和;同時,吹簫所需之「外鬆內緊、中庸平和」的氣息控制,「含蓄蘊藉」的分寸把握,與儒家修身養性的原則相吻合。

正是因為蕭「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樂聲、「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的氣質,「發纖濃於簡古,寄至味於澹泊」的理念成就了簫和中國文人的「知己」情懷。無怪乎中國古人們希望通過「敬香吹簫」達到「天人感應、理氣和中」的修為境界。

簫音悠悠,滌蕩情懷。願簫這個古老的樂器擁有更多的知己、知音。願我們能從博大、深邃的儒、道文化中汲取靈感、返本歸真、追求超越。

--轉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