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台學者:創新與發展內需 才是王道

【大紀元5月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陳慧萍、蘇永耀/台北報導〕民進黨昨舉行「全球化下台灣經濟發展新策略」研討會,與會者認為,創新與發展內需,是台灣經濟未來要走的正途,但國民黨卻還停留在簽ECFA免關稅,這種爭取分杯羹的老式分工,早晚什麼都不剩。

簽ECFA免關稅 過時分工觀念

前經濟部長何美玥在與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共同研擬的「走向創新之路」論文中表示,台灣已進入由創新驅動成長的發展階段,但創新力量來自個別企業,無法構成連鎖反應,建議政府應鎖定有競爭力的將來技術,結合企業發展,成立卓越研究中心等,提供技術擴散、移轉與商品化的服務,形成產官學研整合機制。

對馬政府只將重心放在與中國簽署ECFA,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批判,開發中國家藉其低工資優勢,已大量取代我既有的產品。國民黨仍運用老式分工觀念,想藉免關稅分杯羹,但遲早連那一小杯也會被拿走。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簡耀堂也憂心,馬政府仍僅會追逐當紅產業,透過日歐美提供技術、機具,台灣操作生產,炒熱市場後,讓這些公司在股市賺取暴利。從DRAM、LCD到LED、太陽能,都是這種模式,未能有系統建立技術基礎。

創造就業提高所得 經濟發展核心

台科大教授劉進興並認為,目前ECFA爭議中,贊成的一方已放棄升級,改採經濟依賴中國的策略。我們如希望分散風險,避免傾中失去政經自主,就應以「創造就業、提高所得」為發展核心,才能鞭策產業升級。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表示,台灣現正面對富而不均的經濟趨勢,未來追求「均」的力度應大於「富」。

陳博志也認為,馬政府的ECFA是從少數資本家和外商的立場,以為自由化就是目的。而未注意到其他不公平現象仍存在時,某些政策的自由化是造成更不公平的競爭。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也反對這種傾向資本家的經濟成長模式。

台經院六所所長楊家彥說,台灣應要發展內需市場,包括醫療社福、跨業經營、教育部門等,都需要更大的鬆綁。

成大法律系教授許忠信建議說,像台灣許多傳統產業,如鶯歌陶瓷、社頭絲襪、雲林毛巾等都具相當地方特色,政府甚至應協助發展成「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智慧財產權理事會」下的地理標示。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