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統(下)

林志慧
font print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天人合一證易經

《論語》而前,可從《老子》發現源頭;《老子》而前,可從《易經》發現源頭;《易經》而前,可從「黃帝四經」發現源頭。孔子校訂「六經」,「六經」以《易》為首。

或說《易》自文王,又說《易》之八卦出自伏羲,河圖、洛書出自龍馬與神龜。其實,它們都遠遠超越華夏五千年歷史,來自史前文化,來自天賦神授,來自浩瀚宇宙的整體安排,來自萬王之王的正法一念。

儘管今日之國人,多被無神、唯物之論桎梏,卻誰也無法否認,《易》神奇莫測,絕不在現代科學與馬列邪說所能解釋的範圍。其一是易理,博大精深,似已囊括層層宇宙與萬物。其二是易數,出神入化,無事不可以預卜。

顯然,易理即天道在某一層面的體現,即此一層面及其以下的宇宙真理。易數通過陰陽、八卦、五行、河圖、洛書等等演繹,實質是在天人合一的狀態,或者直接與神靈溝通,或者間接受神靈啟迪,或者深入真相所在的別樣時空,或者遵循天體規則而推測,故算無虛算,言無虛言。

天人合一,該是怎樣一種境界?人無塵世俗念與執著,人心即與宇宙特性相通,人體即能多出天眼或慧目,另外時空的天地、萬物與生命也便次第展現,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一切細節也能歷歷在目,人所百思不解的任何命題或困惑,此時再也不能構成障礙。這是東土高人的真正狀態,也是東土民眾內心深處的久遠期待。

《易》卻不是為人預測而來,而是承上啟下,不啻拉開東土神傳文化的大幕,且使這種文化內涵外化為種種符號與圖譜,徑直以天機、神意及禍福等等啟迪眾生。眾生即使迷茫,即使被邪黨文化清洗,也期待從《易》之支流風水、命相、八字、讖諱等等方面捕捉命運或改變命運。

因此,我親愛的中國同胞,只要你還能記起《易》書,還能記起《易》之「天人合一」的理念,你就還保有中華神傳文化的根本,還能突破中共邪黨文化的束縛,進而與「真、善、忍」宇宙法理結下大緣。

千古藝文多神跡

除開儒釋道等傳統文化經典,中華神傳文化的另一大系,在於文學、藝術、中醫與科技。它們浩如煙海,是五千年文明的偉大結晶。催生它們的大家,猶如群星璀璨,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它們與他們的初衷與宗旨,都在體道與濟世:前者是實質,藉以教化人心;後者是功用,藉以歸正人心。

文以載道,是中華文人的一貫傳統。「《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屈原開「楚辭」之風,《問天》而後殉國。相如好為大賦,卻並不看重功名。司馬遷寫《史記》,意在「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等,無不與儒、釋、道相關,無一不與真、善、忍相關。

畫家名作,更是如此。畫多神來之筆,即因他們心中有神佛,靈感自天外,下筆如神助。書畫同源,都重寫「意」,意在敬天畏命,超凡脫俗,堂堂正正。人類數千種文字,唯漢字有書法藝術,即因漢字也自神傳,形、音、義都與天上的文字近似。古代中國建築,多見天人合一的絕唱:上合天象,下應風水,中通人情,自成多維一體的神奇世界。

名醫如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俱通陰陽五行之學,俱懷神奇莫測之術,故能起死回生,藥到病除。譬如華佗,一眼可以看清曹操腦袋裡面的瘤子;譬如經絡,古人早就畫出圖譜,今人卻仍不能發現。今人將其特異的修養方式與表現手段視為迷信或糟粕,只是繼承少許藥方,所以中醫已至消亡的絕境。

古代科技,真個是鬼斧神工,令人歎為觀止。譬如秦始皇陵,至今也不敢挖掘;東漢地動儀,至今也不能破解;趙州橋雄跨千年,絕非今日「豆腐渣」工程可以並論。何也?古人用「心」從事創造,注重每一環節的「天地大義」;今人用「術」從事創造,注重每一環節的「名利雙收」。所以,前者精益求精,感天動地,宛若天成;後者急功近利,粗製濫造,毫無神韻。

中華文明如此,如此意味深長,欲使每一字、每一器、每一藝,都能體現天意、啟迪神念、濡染人心,所以純真、純善、純美,所以珍貴莫比,影響至深。

歷史大戲天注定

中華文明五千年,以神傳文化為經,以歷史演義為緯;前者將後者推動,後者將前者詮釋;兩者俱由上天一手導演,只為宇宙對天地、生命的最終安排。

道家清靜獨修,卻以逍遙無為的文化內涵,塑造廣大士人的心態與派作,並在道教形成之後,沉澱為民眾精神的一大支柱。曹參以黃老思想行政,天下得以休養生息。大唐崇道,鑄就天朝上國的自由、恢宏氣度。全真派與成吉思汗結緣,必定影響後者對戰爭的姿態。明朝人家家設爐,重道修道的風氣蔚為壯觀。由此,「真」念深入中華人心底,成「神」即人之最高想望,「修煉」則被視為由人到神的必由途徑。

佛家慈悲為懷,意在普度眾生。釋迦誕生、寂滅之期,早被周朝太史卜知,並且斷定千年後其法東傳。正好一千年,東漢皇帝夢見金甲天神,遂派人西向迎取,中途恰遇竺法蘭等白馬馱經西來。佛教並不顯著影響中國歷史,佛教卻早已預言佛法大盛於東土的前景,以及變異之後的末劫表現。同時,善惡報應、因果循環、輪迴轉世等觀念,無不烙上中華人的心坎,成為他們重善積德的動因。

儒家主張入世,從格物、致知開始,以正心、誠意為核心,以修、齊、治、平為己任,故與歷史進程最關密切。為君者治國,多以內聖外王為則。為臣者報國,多以守節盡忠為則。為民者處國,多以孝悌、仁義為則。三國紛紜,其實是為演繹「義」的內涵;岳飛與文天祥罹難,其實是為演繹「忠」的內涵;《西遊記》與《紅樓夢》,其實是為演繹「修煉」的內涵。

東土歷史的每一細節,都在上天的掌控之內。上天安排無數細節的目地,只在借神傳文化而為宇宙大法舖墊道路,借人物關聯而為天地眾生廣結善緣,借天災人禍而為入道得法清除障礙。歷史沒有假設,沒有偶然;人可以在十字路口選擇,人卻無力影響歷史大勢。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華大地被稱之為神州,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燧人、伏羲、神農三位神人的出現,神也將陶器製造傳給了人。陶瓷中蘊含著不同時代的文化,凝聚著歷史的真實;各個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製作工藝以及裝飾,其工藝水準和藝術品味以及獨特的韻味和魅力,都無不體現出不同朝代之特點以及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
  • 製陶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手工業,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顯生動、開朗、寫實的風格,西安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形象生動逼真,充分顯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藝。
  • 漢代時期的陶製品無論在質地、品種、工藝以及裝飾手法等諸方面都非常繁盛。
  • 「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組成一個整體,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中國五千年輝煌的傳統文化只是追求一個德字,講究一個德字,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它們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德字上。
  • 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相繼在蕭山、余姚一帶出現了越窯、甌窯、婺窯等著名窯址。
  • 古詩的律與韻不是古詩本身的特點,而是漢語及文字的抑、揚、頓、挫的規律在古詩體裁上的自然體現。自然、無為是古詩的特性,其實也是中華神傳文化之共性,而古詩最能體現傳統文化半神文化的特點。
  •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瑰寶,並賦予人們許多處世的哲學與智慧。逐漸被人遺忘的「古琴」就具有這樣的功用。
  • 唐代手工業產業的空前繁榮,這與當時朝廷對手工業發展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官府設置「將作監」、「少府監」等政府機構,對陶瓷、金工、漆器、染織等進行管理。
  • 道就是德,德就是道,道德一體;道就是心,心就是道,道心不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和根本內涵,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迷人之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