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樂雅音】委婉含蓄 古琴絲樂療人心

古琴聲音簡單超然,無招勝有招。從小彈琴,葉時華從古琴中悟出返璞歸真是最好的療心之法。

譚《新論》中說「八音之中,惟絲最密,而琴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聲不震嘩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不聞。」寥寥數筆道出了古琴音色委婉含蓄的藝術特點。

「古琴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稱琴、瑤琴、玉琴、七弦琴,其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弦鳴樂器,它的歷史幾乎和華夏五千年文明一樣悠久,含蓄的琴聲十分符合中國古人所崇尚的中庸和諧精神。」葉時華老師有著南方女子的嬌小俏麗,說起古琴來卻侃侃而談,意猶未盡,頗有大將之風。



「仲尼式」的七弦古琴。(維基百科)

葉時華從小接觸的第一樂器是鋼琴,十一歲開始學習古箏,十六歲才第一次接觸到古琴。進入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之後如魚得水,除了選擇最鍾愛的古琴為主修之外,她還選修了南、北管音樂及戲曲唱腔、身段等課程。二零零三年赴英國雪菲爾大學攻讀民族音樂學,獲取碩士學位歸台後,加入台北藝術大學成立的水舞台南北管樂團,隨後任教於景文科技大學,並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成立嘉義「鳳聲閣」南管民俗樂團。二零零八年定居藝術之都紐約,投入傳統音樂的推廣及教學。

古琴樂音可治療人心



葉時華表示,古琴注重的不光是音樂,更重要的是修身養性。它不像西洋音樂十分注重節拍,而是講究「心拍」,它和演奏者自身的品德息息相關,可說是一種修心養性的體驗。

「彈琴有許多講究,流傳下來的琴書當中多有記載。有些還詳細說明哪些氣候、狀況之下不能彈琴。例如疾風甚雨不彈、對俗子不彈、不衣冠不彈……總之彈琴要在良好寧靜的地方、身體清爽潔淨的狀態。」

「彈琴前要沉其氣、靜其心、緩其度、遠其神。彈琴時注重的是手在面板上的游移所產生的吟、猱、綽、注之聲,在於指尖的揣摩,心靈的冥想。」

古琴講究指與弦合,弦與音合,音與意合,也就是對技、藝、道三種不同層次的追求,而最終當然還是以求道為最高境界。

傳說,晉朝詩人陶淵明撫弄無弦琴,其詩句「但識指中趣,何勞弦上音」說明了其之索求,他重視的是音樂的陶情冶性,而不在對於音律理論的探討和音聲和弦的深究。陶淵明的另一詩句「好讀書,不求甚解」也是一樣,道出了其追求的是書中精髓和音樂中的情趣,琴書相隨,怡然自樂而已。



北魏時代的撫琴石佛像,出土於山西,藏於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維基百科)

 

彈奏古琴還有許多好處。例如彈奏的姿勢是最舒服、最符合人體工學的狀態。不像西洋的小提琴演奏時,得聳肩歪頭,極度不自然。葉時華說:「古琴聲音可以治療人心,它簡單超然,無招勝有招,現代的人們追求越複雜,人心就更亂,返璞歸真是最好的療心之法。」

領略中華文化琴道之美

從學習古琴的身分轉換為教授古琴,葉時華說,台灣十幾年前只有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大學的專門科系有主修課程,在當時找老師、教材書都很難。老師若得到一份古琴的原版資料,所有學生就如求寶一樣或抄或印。現在的古琴教材已經比以往多了很多。「要取得知識不是難事,難的是篩選本身不容易。」葉時華深有感觸地說。「現在網路上影音、文字資料應有盡有,可是材料的素質和準確度有待考量。」

在海外教學古琴,葉時華深有感觸,「他們在師資、材料都缺乏的環境下堅持習練古琴,這樣的精神令人感動!我在英國求學時就曾遇到許多古琴愛好者,他們有學習古琴的心,卻苦於沒有老師來教。西方人對古琴的熱中更勝於華人,但對古琴的理解上不如華人,因為中國人更容易理解中華文化的意境精髓,有些事情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華人更要懂得珍惜自己與生俱來的素質。」

在紐約,她的學生中有年輕人,也有歲數大的長者,他們大部分沒有古琴基礎,但幾乎來學之前都聽過古琴,對其之音色心怡很久。葉時華特別提到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學生,這位學生小時候在家聽過很多古琴樂曲,一直想學習古琴,苦於無師可從,從第一天上課起就十分刻苦,他說:「學彈古琴是我等了一輩子的事……」每學會一個曲子就馬上彈給葉時華聽,請她提意見,找出自己的不足。葉時華說,學習古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從骨子裡喜歡並了解古琴的特質,才能進入其境界。

二零零三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當今古琴捲土重來,世界上又掀起了一股古琴熱。身在海外並投入中國音樂文化的推廣,葉時華衷心希望更多人真心體會中華琴道之美,而不是只為了趕流行,也期許自己能為發揚中華古琴文化出一分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