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

華夏丹青(上)

古老的華夏文化是半神文化。華夏神州歷朝歷代都是一朝的文化,一朝的服飾,每一朝的天子都彷彿是天之子,由神派他來主掌人間。談到天子,人們不禁想到威嚴的龍顏,雄偉的皇宮和顯赫的權勢,但可曾想到天子的龍袍,皇冠上的彩色花紋和中國最原始的繪畫有緊密聯繫呢?

黃帝,華夏的祖先,也許是為了點綴他的威嚴,也許是附天命在身為人類播灑文化、智慧的種子,他的大臣史皇在其衣冠上點綴一些彩色花紋,形成五彩之繪;而另一位大臣倉頡,在天地山川鳥獸中獲得靈感,創造出中國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結構、形態活像圖形的甲骨文彷彿與繪畫的原始形態交相輝映。

在中國最早的三個朝代,夏、商、周中產生的壁畫和勸戒畫透露出濃厚的對神的信仰和對道德的重視。神話中的珍奇異獸、聖人君王的肖像給這原始三代的丹青藝術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丹和青是中國古代繪畫中常用之色。《漢書.蘇武傳》:「竹帛所載,丹青所畫」。故丹青成為繪畫的代稱。

繼五彩之繪後,帛畫誕生了。最早的帛畫也就是絲布上的丹青。戰國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描繪了一個高冠佩劍的男子駕馭一條疾馳的游龍,畫面生動逼真,栩栩如生,觀賞者仿若置身於仙境。被絲帛神靈渲染得更加韻味深遠的書畫之邦春秋戰國漸漸隱退後,秦始皇統一了中國。

這個對華夏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朝代,不單單在軍事、政治上稱雄天下,在文化藝術、雕塑和建築上也稱得上雄風渾厚,綺麗而又威嚴。這個時期的丹青藝術主要表現在壁畫和極少量保存下來的木板畫、瓦當與畫像磚上。畫風雄健,色彩鮮麗,造型生動質樸表現出秦國一統天下時的精神氣魄。

周朝的老子、孔子分別創立了道家、儒家學說,闡述人生哲理,深深影響著後人。漢代就是一個受其影響頗深的朝代,所以勸戒藝術極為盛行。這個非常重視道德行為標準的時代不論是在帛畫還是壁畫上都描繪了人類社會的安寧與和諧及對神的信仰。

尤為令人驚歎的是這個時代的畫像石和畫像磚藝術在民間的廣泛流傳,雖然它的形成過程與傳統繪畫有所差異,但在內容及構圖上仍有一定藝術欣賞價值,甚至後來六朝的《竹林七賢和榮啟期》竟達到了「氣韻生動」的非凡境界。到後來的東漢時期的墓室壁畫,大多以描繪現實生活中的車馬騎從或宴飲舞樂為主,不難看出這是一個人們對神靈的崇信逐漸淡漠的徵兆。

緊隨其後的六朝,一個蓬勃的繪畫藝術朝代又出現了。「自生人以來未有也」的顧愷之,工詩賦,擅冉法,他筆下的《女史箴圖》「氣韻生動」,境界超然。一幅《洛神圖》雖然描述了一段曹植與洛神之間的淒婉的愛情故事,卻不也蘊涵著人、神之間有著一種默契與溝通嗎?六朝的繪畫技法的頭一條「氣韻生動」道出畫家應以修身養性為主,才能使筆下的人物、山水、鳥獸,花草生機勃勃,意境深遠。

「畫如其人」的說法大概就是從那個時候來的吧。我們再看這六朝的哪一個畫家不是深受道、儒家學說的熏陶,並對佛教景仰甚至崇信的呢?精湛的六朝丹青繪畫藝術被其後的隋代畫家所承傳。閣樓宮觀、人物肖像和神話故事的巧妙結合散發著寧靜而安祥的精神氣息。展子虔的《游春圖》畫面蘊涵著愉樂,悠然的氣息,遠處的山景、花草、樹木與近處的人物還有著互相襯托,互相默契的奇妙之處。

宛若一段清雅序曲的隋朝藝術剛剛結束,華夏文化歷史的黃金時代——唐朝終於來了。這個神奇而富有創新的朝代把華夏丹青藝術推上了頂峰。唐朝初期的《步輦圖》通過古樸而精湛的繪畫技法刻劃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藩使者時的情景。此畫不僅展示了當時盛唐發達開明的文化,對人物性格及精神狀態的描繪更是維妙維肖。唐太宗祥和而又威嚴的天子風度在畫家的筆墨下渲染得更加生動傳神。

生活在這個寬鬆的政治時期的藝術家們不僅有著豁達的胸懷,其氣魄與膽量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吳道子,這個唐代畫壇怪傑,作品以「守其神,專其一」的藝術法則為宗旨,被奉為「畫聖」。他所畫的仙人「天衣飛揚,滿壁生風」。據說他的代表作之一的地獄變壁畫,下筆勁怒,地獄恐怖場面表現得淋漓盡致,使那些都城內的屠夫們看後嚇得紛紛改業。

當時畫壇的另一位才子,王維,字摩詰,他善詩賦,通音律,還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他一生追尋解脫的境界,早年生活的坎坷使他看淡人生的得失,後半生隱居山林,參禪問道,詩書畫彷彿也只是他的消遣罷了。他的《輞川圖》給人一種遠離塵世,超然物外的新鮮感受,表現了他那安寧而高遠的藝術心境。

--轉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