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美食典故】愛民如子的饅頭

「饅頭」是用中筋麵粉加酵母菌和水調勻,擀成麵團,經過發酵後蒸熟的食品,是中國北方人的主食。在早餐,一個個Q軟中略帶嚼勁、麥香的饅頭,再配上一碗香醇的豆漿或牛奶,很容易消化吸收,有飽足感,可快速吃完,上工幹活,在軍中也成為主食,甚至即將退伍的軍人,也以「數饅頭」來計算剩餘的天數,每當吃過一天的饅頭,就表示離退伍的日子又接近了一天。相傳它的由來,還蘊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諸葛亮愛民故事。

根據《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祭瀘水漢相班師,伐中原武侯上表》記載:「卻說孔明班師回國,孟獲率引大小洞主酋長及諸部落,羅拜相送。前軍至瀘水,時值九月秋天,忽然陰雲布合,狂風驟起;兵不能渡,回報孔明。孔明遂問孟獲,獲曰:「此水原有猖神作禍,往來者必須祭之。」孔明曰:「用何物祭享?」獲曰:「舊時國中因猖神作禍,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風恬浪靜,更兼連年豐稔。」孔明曰:「吾今事已平定,安可妄殺一人?」 遂自到瀘水岸邊觀看。果見陰風大起,波濤洶湧,人馬皆驚。

孔明甚疑,即尋土人問之。土人告說:「自丞相經過之後,夜夜只聞得水邊鬼哭神號。自黃昏直至天曉,哭聲不絕。瘴煙之內,陰鬼無數。因此作禍,無人敢渡。」孔明曰:「此乃我之罪愆也。前者馬岱引蜀兵千餘,皆死于水中;更兼殺死南人,盡棄此處。狂魂怨鬼,不能解釋,以致如此。吾今晚當親自往祭。」土人曰:「須依舊例,殺四十九顆人頭為祭,則怨鬼自散也。」孔明曰:「 本為人死而成怨鬼,豈可又殺生人耶?吾自有主意。」喚行廚宰殺牛馬;和麵為劑,塑成人頭,內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饅頭。

當夜于瀘水岸上,設香案,舖祭物,列燈四十九盞,揚幡招魂;將饅頭等物,陳設於地。三更時分,孔明金冠鶴氅,親自臨祭,令董厥讀祭文。其文曰:“維大漢建興三年秋九月一日,武鄉侯、領益州牧、丞相諸葛亮,……敬陳祭祀。嗚呼,哀哉!伏惟尚饗!”讀畢祭文,孔明放聲大哭,極其痛切,情動三軍,無不下淚。孟獲等眾,盡皆哭泣。只見愁雲怨霧之中,隱隱有數千鬼魂,皆隨風而散。於是孔明令左右將祭物盡棄于瀘水之中。次日,孔明引大軍俱到瀘水南岸,但見雲收霧散,風靜浪平。蜀兵安然盡渡瀘水,果然鞭敲金鐙響,人唱凱歌還。

在《七修類稿》也記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故饅頭是諸葛亮所發明的,因為愛民如子的他不忍心再砍49顆人頭,而改用狀如人頭的饅頭來祭拜瀘水中的猖神及怨鬼,所以饅頭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此後,人們就用饅頭當作供品來進行各種祭祀,又因祭拜後的饅頭可供人食用,於是人們就把饅頭當成日常的食品。現今饅頭遍佈中國,還傳到世界各角落。



各種口味的小饅頭(圖:彩霞/大紀元)

一顆好吃的饅頭,須兼顧「揉麵」、「發麵」、「炊蒸」的過程,口感才能達到Q軟中略帶嚼勁,散發出麥香,表皮光亮且內部綿細。「揉麵」可用攪拌機來代替雙手,更能攪拌出光滑的麵團,將空氣徹底排出。天氣寒冷時,須用約40℃的溫水來和麵再攪拌。

「發麵」,就是麵團用「酵母菌」來發酵的過程,需考慮到天氣的濕度、溫度與時間,使麵團適度的膨脹,不可太過或不及。一般饅頭店所採用的酵母菌是工廠製造的粉狀「乾酵母」,在發麵的過程較容易掌控而且快速,只需40-60分鐘即可發成。尚有一種以「老麵」來「發麵」的,而「老麵」是用前次發酵過的小麵團,放在乾燥處,培養出空氣中的野生酵母菌來發酵,因其酵母菌含量較少,故夏天需要4-5個小時以上,冬天甚至要1-2天,另須加鹼來去味,其過程不易掌握,需要高超的經驗與技術,這種饅頭剛吃起來淡淡的,但是在嘴裡細嚼後,唾液與老麵的相互作用,甜味就慢慢散發出來。麵團發好的程度可用手指輕壓麵團來測知,痕跡若可慢慢回復,此時菌種活力最旺盛,即可下鍋炊蒸。

「炊蒸」饅頭,最好採用竹蒸籠,讓水蒸氣能溢出蒸籠,若用金屬蒸籠須用布巾包妥蓋子,以免水蒸氣變成水,滴濕了饅頭。另須注意每個饅頭的間距(約半個饅頭寬),以免蒸好後黏在一起。從冷水就開始蒸,用中火,水沸後經過一段時間,再以拍打饅頭的方法來測知:若饅頭拍下去扁扁時表示未熟;若彈回來時就表示熟了。即可熄火,立刻移出蒸籠,千萬不可燜,將饅頭取出放在乾布上,以免潮溼。



饅頭加了五穀雜糧更養生(圖:彩霞/大紀元)

一個好吃的饅頭因須兼顧「揉麵」、「發麵」、「炊蒸」的過程,環環相扣,故需要豐富的經驗與技術。有口碑的饅頭店,顧客上門來購買時,還須耐心排隊等候而且限量,甚至有人「重金」來拜師學習做饅頭。@*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