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

無為

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多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來自於儒釋道三大主流思想,都是神傳文化,而且都講「無為」。儒家講仁、禮、義、修心修身,「 定、靜、安、慮、得」循序漸進,不作強求 ; 人一動念,就是造業力,所以佛家講「空」,「空」也就是「無」; 道家講「無」,「道法自然」、「清淨無為」,順應自然規律的和諧與平衡,以「道」修身達到合於「道」的理想境界。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而是清靜自守,無為而無不為,隨緣而動,隨遇而安。易經的「隨」卦也是這樣講的,「隨」就是「從」,可以是物從己,也可以是己從物,「通達時變 不拘守故常」, 可是,「隨」還是有相當原則的,必須以元亨利貞四德為前提,該隨則隨,不該隨的仍然不能隨,守正而無求。

人世間是正邪、善惡、好壞、順逆、佛性與魔性並存的,一切事情並沒有什麼絕對必然的兩極化結果,就看我們自己的一念到底是什麼心態、什麼態度去對待,所謂「相由心生」就是這麼個道理。世態炎涼,慾深谿壑,「心安路自寬」,不執著於食、衣、住、行、育、樂方方面面的享受,不追求於名與利。

凡事都要正向思考,隨時提醒自己修口、造福、積德,存善心、多行善事,不造惡業 ; 樂天知命,謹言慎行,專一守常,掌握時變而不固執己見,境由心轉就會左右逢源 ; 一切隨緣,不爭不求,盡人事聽天命,處之泰然,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懂得實修的修煉人都能夠理解到宇宙的理──「不失者不得,得就得失」;「有心煉功,無心得功」。因此,修煉人也都會抱著一種無為的狀態修煉,只管修煉自己的心性,嚴格要求自己做到「有而無心、做而不執著」、「無求而自得」。

「人神之間,一念之差」,對於精進實修的修煉者來說,每一個意念、每一句話都是很有威力的,正念具足可以是神的一念、佛的一念 ; 對於一般人或是要修非修的人來講,由於人心不去,什麼怕心、什麼執著心等等隨時都可能如影隨形的跟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