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神傳文化 感悟文化意義(上)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古人認為「道」產生宇宙,「道」產生天地,「道」是萬有的本源,是萬因之因。中華傳統文化是神傳給人的,是以道成之,以道為根本的。古之聖賢秉承天命而來世間化育萬民,使人們重德向道。

傳統文化主要內容包括正統信仰、道德理念、價值取向、禮儀制度、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諸多層面,其意識形態根植於儒釋道三家思想學說,其內涵博大精深。本文試從天人合一、中和之美和人生價值取向等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文化的來歷和起源

「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易書》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地文、人文,這是傳統中頗具份量的概念,天、地、人被稱之為三才。

關於天象,《黃帝書》開篇首句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意為能將天文所呈之象明辨清楚,而規範社會道德、個人行為與之相合,已經盡善盡美了,即所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乃「道之顯者謂之文」、「化,教行也」(《說文》),即是以人教化,以倫理教化,「順天呈象」而化育天下,這也是文化的來歷。

這裏「人文」一詞與「天文」對舉而出現,指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則,人間世界的條理和規範,都要遵循天道的規律、宇宙的法則。歷史上那些道德高尚的聖賢君子,感悟和實踐真理的修煉人,無不順天意而行,修身證道,善化蒼生。

據文獻記載,如伏羲演八卦;神農嘗百草;堯、舜、禹以德治世、率民事天;文王預測如神;老子繼承了上古文化;記述天地、陰陽、宇宙、社會和人生規律的《易經》問世;孔子繼承了治世安邦的儒家文化,釋迦牟尼佛教的傳入等。儒、釋、道信仰給中國人建立了一套非常穩定的道德體系,這套道德體系是社會賴以存在、安定和和諧的基礎。

二、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和價值

儒釋道三教的義理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它不僅對人的精神面貌發生作用,而且我們民族的共同信念與氣節,都是由這裏產生的。文化中所表現出來的民族特色是敬天敬神、重禮知義、崇德報恩等,道家講「真」,佛家講「善」,儒家講「仁義禮智信」等,其中充滿對宇宙真理、人生真諦的探求和感悟,回答人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人生是否有更崇高的意義,永恆的價值,應當怎麼做人,昇華道德境界,以至達到佛道神的標準等問題,給人以心靈的指向。

從特定意義上說,我國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氣節與信念寫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節義列傳。傳統文化的道德觀,是人們行為規範的準則與心靈向上的依附,它為後人蘊蓄了取之不盡的精神源泉,而且直接促成我國傳統的文學、音樂、繪畫、書法等,各種藝術的生發勃興與境界提升,其深刻的內涵需要人們在正信中、道德境界的昇華中,一步步地感知和體認。

道德信仰的力量,能讓世間無紛爭,只有深沉的平和。在面對紛亂的世事或困境中,能使人擁有心靈的一方淨土,能讓他們保持心靈的平靜;在利益和道德的分歧前,他們還有一個道德的底限。因此,他們不會迷失自我,任何時候絕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和良心,永不墮落,永遠能看見希望。

如果能順應天理,至作聖作賢、成仙成佛、證悟大道、濟世度人、立極萬世等都是。失去了道德文明,虛妄邪僻則會乘虛而至,使人走上邪路。

三、傳統文化的特質

中華泱泱五千年文化,歷經人類整個文明史,表現出極大的融合力與生命力。其巨大的包容性,體現在多元開放的文化理念上,以開放的姿態、博大的胸懷,形成了「兼收並蓄」、「有容乃大」的特有氣質和傳統,「和而不同」,求同存異。

其蘊涵的厚德載物的精神與「和」的哲理,充份體現在道家的「無為」思想、儒家的「仁義」思想和佛家的「慈悲」精神之中。如老子所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也正所謂「不拒抔土,乃成高山;不捐細流,方為大海。」具有無所不包的融合性與無所不至的滲透性,生生不息。

如中華歷史上最強盛的大唐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開明,在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都呈現出空前繁盛的景象,這和大唐文化包容一切的氣度是分不開的,儒、釋、道發展和弘揚達到鼎盛時期,使社會維持較高的道德水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並影響著東方各國及其它國家。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梅花詩的作者是北宋易學家邵雍,他字堯夫,謚號康節..............
  • 李白他的名號「青蓮居士」,還是自稱「謫仙」,都表示他的生命來源非同一般。他媽媽生他之時夢見太白金星..............
  • 中華大地被稱之為神州,從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燧人、伏羲、神農三位神人的出現,神也將陶器製造傳給了人。陶瓷中蘊含著不同時代的文化,凝聚著歷史的真實;各個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製作工藝以及裝飾,其工藝水準和藝術品味以及獨特的韻味和魅力,都無不體現出不同朝代之特點以及蘊含其中的文化內涵。
  • 製陶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手工業,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顯生動、開朗、寫實的風格,西安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形象生動逼真,充分顯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藝。
  • 漢代時期的陶製品無論在質地、品種、工藝以及裝飾手法等諸方面都非常繁盛。
  • 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相繼在蕭山、余姚一帶出現了越窯、甌窯、婺窯等著名窯址。
  • 唐代手工業產業的空前繁榮,這與當時朝廷對手工業發展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官府設置「將作監」、「少府監」等政府機構,對陶瓷、金工、漆器、染織等進行管理。
  • 五代十國時期的陶瓷業大有進步,宋代陶瓷清麗高雅,色澤柔美自然,造型簡練,挺拔秀麗。
  • 元朝陶瓷業基本上承襲了前代舊制,但出現了青花、釉裡紅兩種極具特色和名貴的品種。自明朝開始,景德鎮已成為「天下窯器所聚」;「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晝間白煙掩空,夜間紅焰燒天」的瓷都。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也有較為詳細的描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