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校園

中美小學教育之對比

【大紀元2010年11月14日訊】中美小學教育差別很大,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學生負擔(腦力、體力、經濟),教師素質及角色,校長任選,資金籌集,校園環境,課外活動,學生分班,課程設置,分數體制等等。



整裝待發 (攝影:理智)

初到美國上小學,我女兒丹丹明顯地感覺到書包變輕了,基本上就是空的, 只有簡單的幾樣文具和練習本以及紙張, 因為課本都是學校的,不用帶回家,又沒有家庭作業。而在中國上小學時書包裝滿了書,很沉重。學習負擔也很沉重,每天做家庭作業幾乎都要做到晚上11點鐘左右才做完。

按女兒的說法,在美國就是學校老想搞party。 學生生日要搞慶祝party,萬聖節(Halloween)肯定要搞鬼節化妝party,大考後也會有party。手工製作也很多,做各種各樣的好玩的、好吃的東西,最近她們老師在課堂上做蛋糕,然後分給學生們吃。聽起來就是「吃、喝、玩、樂」。



運動會 (攝影:理智 )

在中國,小學的課程設置一般都是語文、數學、英語、勞動衛生、科學、體育、品德、音樂等。

而在美國,小學的課程設置中 把語言藝術分為寫作、閱讀/文學;還有數學、科學、社會研究;這幾門課程是用分數高低來評價的。另外還有衛生,藝術、音樂、體育。除此之外,另外還有責任培養,包括公民、態度、和行為,而公民又包括對他人的尊重、自我控制、遵守規則、與同輩相處;態度包括個人表現、對行為的責任感、努力向上的表現;行為包括願意承擔風險、聽從指揮、解決問題的戰略運用、課堂學習材料和指定物品的準備、時間安排和材料的有效使用、聽講的注意力。對這些課程和方面則是用滿意、有進步、需要改進和不滿意來評價。

與中國的百分制不同的是美國沒那麼細,就是A、B、C、D、E、F幾個等級,也就是優、良、中、差、及格、不及格等,如果得了F,就要留級了 。實際上在批改作業或試卷時,老師還是會用百分數來打分,只不過80~100分就算A了。這樣的結果是不會造成每個學生都會排隊的現象,不容易形成攀比。但還是有等級劃分,使學生知道自己的學習狀況,需要改進的空間有多大。平時課堂考試,班上同學都是自己給自己打分,然後向全班同學報分數,如果哪個同學覺得自己的分數不夠好,不好意思讓同學們知道,可以直接到老師那裏,把分數告訴老師就可以了。

在美國上小學感覺比在中國上學輕鬆了許多。可實際上,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學習的內容也不比在中國時少。但不是被動的應試教學,而是鼓勵學生主動的學習。

丹丹的學校課外活動豐富多彩:自由活動,鍛練,看錄像,到學校圖書館看書,上網玩遊戲(數學遊戲、智力遊戲、文字遊戲、地理遊戲,…)。除了每天的課外活動,還經常有校外活動:到教堂提供的場所看免費露天電影,到一些為學校捐資的餐館去吃飯,銷售贊助商提供的珠寶為學校募集資金(有詳細的商品介紹彩頁,有訂貨單,有裝錢的袋子、裝資料的袋子,非常正規的銷售培訓);科學研究(按老師提供的格式,制訂科研計劃,實施方案,研究結論。還要將研究的成果,做成展板,展示出來)。

由於丹丹在網絡學習中的積分遠遠地超出其他同學,學校認為應該讓丹丹參加一個提高班,通知家長到學校來商量此事,還向其家長出示了州的有關法律,告訴家長,你也有不參加的權利。只是建議參加。一週只有一天在提高班上課。我認為參加提高班,可以多學一點東西,但也沒有增加很大的負擔,還可以多結識一個班的同學,所以我就同意了。

總的感覺就是,中國的小學教育比較注重知識的教育,通過分數來體現。學習方式為被動式的應試方式。而美國的小學教育比較注重能力的培養,通過各種活動的質量(包括學習的質量)等級來體現。鼓勵學生主動地學習,通過遊戲的方式來學習。在遊戲中學習當然好玩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