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1+1

如何確保醫生對症下藥自救手冊 (4)

家庭醫生在台灣

現代醫學過份講究專業和分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已經不再是一則笑話,而是真實存在的事實。

而且醫生習慣「看病」,往往忘了他面對的是一個「病人」,有時會讓病人感覺很差,覺得自己好像「不是人」!

再者,病人進醫院像進了大觀園,例如一個胸口痛、呼吸困難的女病人,究竟是要看心血管科,或是看胸腔科?

這兩種還細分為內科和外科,還有前幾天被撞了一下,說不定是肋骨斷了,要看骨科嗎?最近被老公氣得渾身不對勁,搞不好要看的應該是身心科?讓她一個頭兩個大!

正因為這樣,於是有了「家庭醫學」和「家庭醫生制度」。什麼是「家庭醫學」?家庭醫生又是做啥的?

「家庭醫學」是一門整合性的全科醫學,目的是訓練出稱職的基層醫生,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如何處理第一線醫療常見疾病或流行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骨關節病、痛風或高血脂症等各種慢性病,或感冒等急性流行性疾病,還有疾病預防和篩檢等等。

而「家庭醫生」,顧名思義,就是照顧全家人的醫生,一家男女老幼都是他服務的對象,所以沒有分兒科、婦科之類的。

有別於專科醫生,家庭醫生「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要懂」,舉凡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皮膚科、耳鼻喉科、眼科、泌尿科,甚至是精神科等等,家庭醫生都要有能力做初步診斷和處理。所以,家庭醫生也應該是最佳的醫療諮詢顧問。

除了健康諮詢,健康檢查(包括判讀體檢報告及追蹤檢查)、打疫苗,甚至是戒煙治療都有可能是家庭醫生的服務項目。家庭醫生和病人及其全家人的關係是如此密切,所以,找個會把你當人看、兼具醫術和醫德的家庭醫生是很重要的!

另外,協助病患轉診也是家庭醫生職責之一。在許多國家,病人通常會先找家庭醫師診治。如果病情嚴重,或需要進一步檢查,家庭醫師就會協助轉診給相關的專科醫師來處理。這麼一來,病人就少有看錯科別、找錯醫生的問題。

歐美國家早已實施家庭醫生制度,反觀在台灣,尤其是都會地區的民眾,習慣跑大醫院。但到大醫院看病,免不了要「三長兩短」——掛號隊伍長、等待時間長、等藥時間長、看病時間短、發問機會短。病人往往跟公司請大半天假去看病,結果卻連自己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都搞不清楚。

至於診所醫生,做的事跟家庭醫生類似,但不完全相同。在台灣,診所多半還是有分科的,只是沒有分得那麼細而已。

而診所醫生也多半是專科醫生出身的,也未必能全盤掌握病人的健康和醫療狀況。再者,在轉診沒有制度化,所謂「轉診」常常就是病人自行換醫生。

為了扭轉國人「逛醫院」或「病急亂投醫」的就醫習慣,我國的衛生署和中央健保局從二○○四年九月起開始推動「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制度試辦計畫」,由同一地區五到十家健保特約西醫診所和醫院共同組成「社區醫療群」。目前試辦區域包括台北市、台北縣、基隆市、宜蘭縣和金門縣。

想要加入的民眾要以家戶為單位,自行選擇參與計畫的診所或醫院醫師,作為自己的家庭醫生,在該診所或醫院填寫同意書和家戶資料即可。免費登記,但按規定每人只能登記一位家庭醫師,同一家人要登記同個醫生。

同時,在登記前半年,家裡至少要有一個人曾經看過這位醫師至少一次。民眾只要在其中一家診所或醫院辦理全家加入,即表示全家加入了這個社區醫療群,但這並不表示他不能去看其他醫療群的醫師,在加入某個醫療群後,如果覺得不適合,也可以退出,再加入其他的醫療群。

民眾參加登記後,可以得到二十四小時緊急醫療諮詢電話號碼,也能得到初級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就算以後轉診到合作醫院也不用擔心,家庭醫生會全程追蹤後續醫療。

另外,各醫療群也各自發展出轉診免掛號費、轉診專人快速服務、發行健康會員刊物、住院病房關懷服務、家庭訪視等多項服務。

想要知道細節及住家附近有哪些診所或醫院加入家醫計畫,可上健保局網站(http://www.nhitb.gov.tw/family/plan.asp)或撥打專線電話0800-212369詢問。

另外,台大、榮總、長庚等大型醫院也都有設家醫科,如果進了醫院卻不知道該看哪一科,選家醫科就對了! @(本文結束)

摘編自 《該怎麼對醫生說?: 避免誤診、確保醫生對症下藥的看病自救手冊 》 大寫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