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創始人賽吉-布林的故事

font print 人氣: 142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曉宇澳洲珀斯綜合編譯)1973年賽吉-布林出生在莫斯科的一個猶太家庭。賽吉的父親邁克爾-布林(Michael Brin)是一位數學家,曾經在前蘇聯的計劃委員會就職,邁克爾說:「在蘇聯工作期間,我的主要任務就是用數據證明蘇聯人的生活水平比美國人高的多,可事實是怎樣的呢?」

由於前蘇聯對猶太人的歧視政策,以及考慮到了賽吉的前途,6歲那年(1979年)他們全家移民美國。邁克爾說:「我離開前蘇聯除了自身原因再有就是考慮到了賽吉的前途。當時我並沒有考慮過賽吉會成為一名產業鉅子,我只是希望他能順利拿到博士學位,並最終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當然最好是像我一樣成為一名教授。」

賽吉有非常突出的數學天賦,早在念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他就向老師提交了一份有關計算機打印輸出的設計方案,這讓老師大為吃驚。要知道,當時計算機還剛剛開始在美國普通家庭出現。

來到美國之後,賽吉的父親邁克爾在馬里蘭大學任數學教授,他的母親恩古尼亞在NASA工作。他還有一位哥哥名叫塞繆爾。

賽吉中學畢業後,進入馬里蘭大學攻讀數學專業,父親邁克爾希望他能沿著自己的足跡成長,在數學的道路上一走到底。由於成績傑出,布林在取得理學學士學位後獲得了一個獎學金,隨後進入斯坦福大學。在斯坦福大學,這位天才學生再次得到命運的青睞,校方允許他免讀碩士學位而直接攻讀計算機專業博士學位。

與佩奇相遇

也許就是運氣使他們走到了一起。1995年夏天,佩奇從密歇根大學畢業了,他從事學術研究的父親希望他可以繼續深造完成博士學位。為了決定深造的大學研究院,佩奇來到了斯坦福大學參觀,當時他遇到的嚮導就是布林。初次見面,兩個人幾乎無所不談,但是幾乎每一個話題都觀點相左。兩人都有很強的個性和自己的觀點。佩奇在接受《商業週刊》採訪時說,「我跟布林初次相遇時似乎並不投緣,相互之間都沒有留下什麼好感。」

很快,佩奇決定了進入斯坦福大學,入學後他選擇的研究方向是鏈接結構。布林當時的研究方向是數據挖掘。布林在數學方面的天賦正是佩奇的算法研究所需要的,於是他們共同開發了佩奇位階技術。

在創建公司之前,他們行了三年的研究,因此在創建Google之前,他們已經擁有一個基礎運營平台。

1998年8月底的一天,佩奇和布林當著Sun聯合創始人安迪.貝克托斯海姆(Andy Bechtolsheim)的面點擊了幾下鼠標,就獲得了後者10萬美元的投資。他們當時向貝克托斯海姆演示了一項新型互聯網搜索技術。在硅谷打拼多年的貝克托斯海姆立即意識到,這項技術有著巨大市場增長潛力,便毫不猶豫地給佩奇和布什簽署了一張價值10萬美元的支票。這張支票的編號為4642。

1998 年9月7日,佩奇和布林美國加州郊區的一個車庫內正式創建了Google。

他們的搜索引擎Google脫胎於1996年1月誕生的 BackRub,後者最初只是佩奇和布林的一個課題實驗。有一天,他們驚異地發現: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在使用原本只有數位導師知道的BackRub系統。由於佩奇位階是依靠網頁鏈接來作為數據進行統計,所以網頁的數量越多就會有越準確的搜索,這點與其他的搜索引擎完全相反。兩人興緻勃勃地準備出售BackRub的技術,但當時各大門戶網站如Yahoo 、Infoseek、Excite等對這項技術非常冷漠,佩奇和布林決定自己幹。於是,1998年9月,Google就在一個車庫中誕生了。

用戶體驗至上和不作惡

Google的商業模型起源於「佩奇位階」(Page Rank)算法。這一算法顛覆了傳統的搜索理論,過去,業界對互聯網搜索功能的理解是:某個關鍵詞在一個文檔中出現的頻率越高,該文檔在搜索結果中的排列位置就越顯著。佩奇位階則反其道而行之,採取了民主的做法,一個網頁的重要性取決於它被其他網頁鏈接的數量,特別是一些已經被認定是「重要」的網頁鏈接數量。每一個鏈接都是一張價值不等的「選票」,所獲選票的總價值將決定誰將被安置在最重要、最顯赫的位置上。這一技術是非常有效的,它可以避免任何人為的感情因素,搜索結果的公正性不容妥協。雖然Google在搜索結果旁也刊登相關廣告,但在 Google上刊登的廣告總是明確地標記為「贊助商鏈接」,而且任何人都無法用錢換取更高的排名。

Google對搜索結果的客觀性的重視,有一個特別典型的例子。2004年4月,Google接到了關於在其網站上搜索「Jew」(猶太人)時產生的結果的抱怨。當用戶打進「Jew」 (猶太人)搜索時,一個激進的反猶太仇恨網站「Jew Watch」(猶太觀察)就出現在搜索結果的顯著位置上,因此引來強大的抗議聲潮。 Google不願以人工操作程序,把那個結果拿掉,賽吉說:「作為猶太人,我當然也感到被羞辱,但是搜索結果排列的客觀性是我們非常重要的原則。」後來Google在存在爭議的網頁上面顯示一個警告「有爭議的搜索結果」(Offensive Search Results),並給出一個鏈接,可連接Google的政策解釋:「我們搜索結果的產生完全是客觀的,不受Google工作人員的信仰和喜好所影響。」

賣廣告,但是不賣搜索結果,這是Google做廣告的原則。所有的廣告都是按照客戶購買的關鍵詞,以純文本的方式把廣告安置在相關搜索頁面的右側空白處,把所有的文字廣告單獨列出來,並用特別的顏色標示「贊助商鏈接」。而搜索結果的正文則是一種自動排序,取決於100多個因素,其中包括 PageRank(網頁排名)算法,即Google將網頁劃分成10個等級,與等級高的網頁鏈接以及鏈接數量都會影響排名。

布林與佩奇的正直與敢言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兩人在公司股票上市前要求投資人不要買他們的股票,除非能認同他們不按牌理出牌的行事風格。佩奇甚至說,你買谷歌股票就是在我倆身上下注。

在Google獨樹一幟的商業理念中,沒有比「不作惡(Don『t be evil)」的信條更引人注目的了。他們認為:「搜尋和整理世界上所有的信息,是極其重要的任務,應該由值得信賴和熱心公益的公司去執行。我們相信,運轉順暢的社會,應該有充裕、自由和公正的管道,取得高品質的信息。Google因此對這個世界負有責任。」

維基百科對「不作惡」 的解釋中給出了這句話的原始出處,來自前Gmail工程師Paul Buchheit。這裡面還有故事,由於當時Google 很多人都是來自 Microsoft、Apple 等大公司,為了強化公司的核心價值觀,於是開會討論公司的核心原則。但是大家都是提出一些類似「開會要準時」的空洞話。後來,Paul Buchheit 說:「All of these things can be covered by just saying,Don『t Be Evil。(一言蔽之,就是不作惡。)」這句話於是很快流行起來,並成為 Google 的公司信條。佩奇評價說,這比說「行善事」或其他什麼說法好得多,這會促使你在做任何決定前先思考下我是否在作惡了?

Google首席執行官施密特說表示曾以為「不作惡」只是布林和佩奇講給自己的一個笑話。直到有一天,他在辦公室裡參加一項新廣告產品的戰略討論,一位工程師中途插話說:那是在作惡。這句話就像在屋子裡扔下了一顆炸彈,大家將工作放在一邊,開始討論道德和倫理問題,那個產品也最終被取消了。

在「不作惡」原則指導下,Google善於放棄。廣告是公司的命脈,但Google主張極簡主義,其首頁簡潔乾淨,相對它那些將廣告、新聞等令人眼花繚亂的內容搬上首頁的對手們來講,淡化了商業氣息,完全突出了搜索功能。Google不接受烈酒廣告,槍械廣告同樣在禁止之列。

每當Google花了大價錢請來的工程師們有了主意,就需要向三巨頭——施密特、布林和佩奇當面陳述,其中一次的場景是這樣的。佩奇和布林身著白大褂坐在會議室裡,旁邊是施密特,還有一名工程師。他們只有20分鐘:這名工程師說,他提議在搜索結果中增加贊助商鏈接的小圖像,可以產生高達每年8000萬美元的額外廣告收入。 「我們賺的錢還不夠嗎?」佩奇反問道。每個人都笑了。布林接著說:「我看不出它如何提高我們的用戶體驗。」提議被拒絕了。他們是如何做出這個決定的呢?用戶體驗至上和不作惡。

布林和佩奇用公司1%的股本和收益成立了Google基金會,發展可再生能源、預防疾病和促進政府提高治理透明度。

2006年1月,谷歌股價曾一天之內暴跌8.5%,創下公司上市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原因是Google拒絕向美國司法部交出用戶搜尋記錄的要求,被後者告上法庭。從2005年夏天起,美國司法部一直要求Google提供某一週內所有鍵入Google的搜索關鍵詞,並且要求Google從其數據庫中提供100萬個隨機選擇的網址。理由是網絡充斥色情內容,危害未成年人。美國其他搜索引擎,如雅虎、微軟等都按要求向司法部提供了相關資料。但谷歌認為,用戶的隱私應當受到保護,提供色情內容的搜索,並非出於本意。最後Google勝訴,法官判決Google只須交出它數據庫中5萬個搜索結果鏈接地址,司法部不得向谷歌索要任何用戶搜索查詢資料。

Google以搜索為核心的一系列產品,Google Earth、Gmail、Google Library等等,幫助人們更好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時也使自己成為網絡活動的中心,人們的每一次搜索、每一張圖片、在網上瀏覽的網頁、每一封 Email都被存貯在服務器當中,這使得Google成為全球最大也最有價值的數據庫。

有人將Google喻為網絡時代的「信息」銀行,這是最恰當不過的比喻了。銀行自身沒有資本,吸收公眾儲戶的資金後放貸經營,賺取其中的差價,一旦發生擠兌,毫無疑問會破產。Google也是如此,它自身不生產內容,靠引導用戶找到所需要的信息,過程中收集到信息換成廣告來獲利。所以依靠的都是公眾對其的信任。現代的銀行系統產生在大概400年前,銀行是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Google也同樣改變了世界和我們的生活方式。可是,不正是銀行和金融機構的逐利衝動,導致了今天的經濟危機嗎?坐擁金礦,卻能堅守「不作惡」的信條,佩奇和布林是值得敬佩的。

口碑營銷

Google是憑藉市場口碑取勝的典型公司之一。Google公司市場部副總裁辛迪‧麥卡菲說:「我們沒有做過一次電視廣告,沒有粘貼過一張海報,沒有做過任何網絡廣告鏈接。」Google是憑藉人們口碑相傳而做大的。

而這種口碑營銷正是建立在「不作惡也可賺錢」 (You can make money without doing evil)的價值觀基礎上。這是Google十大信條的第六條。在一定程度上,Google是家反商業的公司,這似乎違背了商業哲學。但由此卻贏得了無數用戶。技術實力使得Google有足夠的底氣作出自己的決定:堅定不移的拒絕在主頁上做廣告或鏈接到其他網頁上。在網絡泡沫時期,他們蔑視營銷。他們通過口碑樹立了自己的品牌。

Google(谷歌)兩位創始人布林和佩奇在給股東們寫的信中談到:「成立谷歌是因為我們相信我們能夠為世界提供一個很重要的服務——在幾乎任何問題上瞬息給人們提供相關的信息。為我們的最終用戶服務始終在我們心裏的最深處而且永遠是我們第一重要的事。」 「我們的目的是要開發服務來大幅度改善儘可能多的人的生活。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會做一些對世界有積極影響的事情,儘管有些事情的短期經濟利益不那麼明顯。」

這種「不作惡」的理念使Google品牌產生了一種獨特的光暈效應,讓用戶在使用其產品時感覺Google比其競爭對手更注重社會責任,注重自身形象,追求可持續發展!這正是口碑相傳的內在動力。

在虛擬化、國際化和個性化的時代,口碑營銷這一歷史悠久的傳播手段,重新受到了企業的關注。口碑(推薦)營銷並不是傳統認為的 Push(推動、驅策),而是一種建立在品牌美譽度和過硬產品質量保證下的 Pull(贏得、吸引)。Google致力於提供良好的服務和高品質的產品去創造口碑,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不作惡」原則在對社會產生良好的道德影響的同時,也為企業建立了良好的聲譽。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谷歌(Google)對房地產垂直式搜尋引擎(vertical search engine)意圖愈趨明顯。據瞭解,谷歌企業對企業(B2B)電子商務負責人塞巴斯丁(Sam Sebastian)本週於紐約Inman地產聯繫會議(Inman Real Estate Connect)表示,谷歌積極期盼每個月皆能併購1到2間小型房地產搜尋引擎公司。
  • 近幾日,Google公司官方博客透露的如果其無法獲得「在中國境內提供一個不經審查的搜索引擎」,就擬退出中國市場的新聞成為世界各國媒體關注的焦點,其所帶來的震盪和影響恐怕不是現在就可以完全說得清的。不過,據報,Google的這一決策,一個關鍵人物起到了至為重要的作用,他就是Google兩位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SergeyBrin)。
  • GOOGLE(google.com)打算退出中國,谷歌(google.cn)可能將消失。盡管結果尚未確定,但事件卻令更多人覺醒了。自從二戰以來,這個藍色星球六十年沒有大型的戰火了,然而敏感的人卻說,這裡硝煙比以前更濃了。他們說的就是心靈之戰,價值觀之戰。
  • 〔自由時報記者黃以敬、胡清暉、黃文鍠/台北報導〕中國駭客「侵門踏戶」入侵教育部網站?教育部透過國家教育研究院連結的品德教育網站,昨天深夜疑似遭中國駭客入侵,不僅嗆聲:「『台灣省』還搞『國家教育研究院』?」還將網頁塗黑、嗆聲要讓網站「Gameover」,更大剌剌表示:「我此舉目的是在防止官方網站教壞孩子。」中國駭客此種挑釁作法隨即引發台灣網友反彈,質疑「這是駭完Google,再來換台灣」,甚至有網友號召台灣網軍也該出動回駭。
  • 〔自由時報編譯陳柏誠/綜合報導〕《紐約時報》週日報導,Google因為在中國遭駭客攻擊,揚言撤出當地市場,讓中國網民憂心忡忡,尤其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用戶,對於Google提供的地圖、翻譯服務、素描軟體、學術文章及其他搜尋服務,都將隨之消失感到很苦惱;部分大學生甚至調侃,最好現在就把需要的網路資訊全部下載,以免Google真的從中國消失。
  • 世界最大搜索引擎公司谷歌(google)在芬蘭的數據中心將於今年下半年投入運營,屆時成千上萬個服務器將放入這間投資2億歐元的設施中。
  • (大紀元記者李曉宇澳洲珀斯綜合編譯)著名網絡雜誌《Slate》近日刊載文章《不作惡2.0版》(Don't Be Evil 2.0)指出:事實看來,與中共合作並無助於谷歌改變世界,而不與中共合作卻很有可能改變世界。
  • Google威脅退出中國的驚人之舉,真是令人想翹起大拇指。1月13日,Google突然在官方Blog發佈消息指出,將重新評估在中國業務的可行性,並且不再對中國政府妥協以審查其Google.cn(中國版)的內容。Google表示,在未來數週將與中國政府協商以推出一個在中國法律框架下的不過濾內容的版本;但如果該計畫失敗,則會關閉Google.cn並可能關閉其在中國的辦事處。
  • (中央社北京18日美聯電)派駐在中國的外國記者今天表示,他們的谷歌(Google)電子郵件帳戶遭到駭客入侵,跟人權活躍人士所遭遇的情況一樣。谷歌因為出現這些網路攻擊行動,已經表示考慮撤出中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