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臥虎藏龍”談起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7月18日訊】前一陣子,電影“臥虎藏龍”在世界各地履創票房与口碑佳績,也奪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該片描述武當派高人多年追查因其為了武功心訣而殺害自己師父的武當派叛徒“碧眼狐狸”的下落,最后,雖手刃“碧眼狐狸”,為師复仇,卻也不幸慘死于“碧眼狐狸”的毒針之下。其生前的最大愿望是退隱江湖,与其師妹生活在一起。

從常人的角度來看,主人公有情有義,堪稱一代大俠,其高深的武功也為人稱羡。然而,從修煉者的角度來看,該片的劇情卻有些不當之處值得商榷。茲列舉數點如下,以期糾正一般觀眾因該片而對修煉、習武產生的錯誤觀念:

一、李洪志師父在《轉法輪》第六講中提到,真正有高功夫的人是內修修出來的,對名、利、情及各种欲望早已看淡,不會為了劍圖、奪寶去殺人。就算“碧眼狐狸”心術不正,煉功招魔,想殺害武當高人以奪取武功心訣,其心性一旦掉下來,功也減弱或沒了〔因為心性多高功多高〕,絕無能力去殺害“高人”。

二、李洪志師父說:“殺生不只是會產生重大業力,還涉及到一個慈悲心的問題”(《轉法輪》第七講)。正法修煉者絕對不能殺生。那武當派高人能隨意殺人嗎?

三、真正的高人重心性,也是內斂的,早已沒有常人的顯示心理。他不顯示自己,常人的肉眼凡胎如何能辨識出誰是高人?常人眼中的高人是真正的高人嗎?

四、“以暴制暴”、“為某人報仇”是武俠片慣用的公式。當某甲欺負某乙,某乙必矢志复仇,并把“此仇不報非君子”當成座右銘。然而,此种公式未必正确,因為任何事情都有因果關系,絕非表面上看起來的如此簡單。好比說,某甲欺負某乙,可能是某甲在前世被某乙欺負,神安排某甲在今生討回業債。若某乙在今生報仇雪恨,兩個人的業債沒有了結,下輩子還得重來。

電影是“文明社會”的產物,它代表人們的文化、經濟、心理層面、流行時尚及道德水准。早期的電影講究劇情、對白、服裝及對人物的刻划。演員的一舉手、一投足,甚至一個眼神都有韻味,也代表某种含義。在表現儿女私情時往往點到為止,它可能是一封信或是一句對白,其余的任君想像与思考。觀眾可以用“心”看電影,一部好的電影值得人們再三品味。現在的電影著重商業包裝及票房利益,不注重劇情、對白及整體的美感,只強調感官刺激、聲光效果,并且充斥著暴力与色情。其實這也是投其所好,迎合現代人只重表面、不重內涵的變异觀念及与日俱增的魔性和日益趨下的道德水准。勿庸置疑地,現代人用“眼睛”看電影,過目即忘。然而,“心”卻無形中受到負面影響。

我們不能否認,電影深受社會道德影響,也影響社會道德。當社會道德高時,人們拍出的電影是好的,對社會的影響也是好的。相反地,當社會道德低時,人們拍出的電影是不好的,對社會的影響也是負面的。我們唯有提升整體社會道德水准,才能期待更好的電影作品出現。

我并非對電影“臥虎藏龍”或其工作人員有偏見,本文也不是針對該片,我只是借著該片抒發己見。不當之處請不吝指正。

──轉自《正見网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