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新聞

分析稱美中觀點歧異將導致更多對抗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4日訊】(中央社記者鍾行憲華盛頓四日專電) 美國戰略預測公司指出,由於美國假定與中共之間的關係穩定,華府一直對中共採行遊走戰爭邊緣的政策,但是布希政府在根本上錯誤估計造成中共作為的幕後力量,雙方的觀點歧異只會導致更多的對峙。

  這個德州網路智庫在最新全球情勢分析中表示,美國國防部日前下令停止所有與中共軍方接觸的計畫,幾個小時後又撤消這項決定,這件事本身是無害的,更為重要的是,目前的美中 (共) 關係以及彼此的感受。

  在此之前,華府批准大規模武器銷售給台灣,以及美國海軍偵察機與一架中共戰機相撞,已導致華府與北京間的關係逐漸緊張。這些事件都是美國中共關係早已潛藏危機,以及華府方面對中共幕後力量根本估計錯誤的徵兆。

  分析指出,中止與中共軍事接觸的決定本身並沒有太大意義,因為華府與北京間的軍事合作一向都不重要,並且至少曾在一九八九年天安門廣場事件以及一九九九年轟炸中共駐貝爾格勒大使館之後中止過兩次。

  戰略預測公司表示,中止軍事接觸的決定符合最近美國對中共作為的型態。美國對中共外交政策這種挑釁後又安撫的作法並非前後矛盾的,而是反映華府對中共評估的基本前提。

  華府認為與北京的關係在基本上是穩固的,因此目前一報還一報的遊走戰爭邊緣作法將會過去,雙邊關係最後仍將安然無恙。支撐這個觀點的人士,相信中共在經濟上過分依賴美國以及軍事太弱而無法在口水戰之外進一步與美國對抗。

  分析指出,雖然這在過去多年來顯然是有效的策略,卻未考慮到北京日增的壓力也許會改變這種情況。

  由於中共領導階層大部分對共黨制度面臨的危險以及華府可能利用大陸經濟開放來破壞北京政權的看法一致,他們逐漸認為北京必須重新控制大陸內部的分裂,也必須贏得華府更多的尊重。

  在基本上,北京需要與華府攤牌,以矯正華府對中共的看法並且藉著激起民族主義取得內部的團結。

  對北京來說,撞機事件發生的時機是再好不過。北京開始利用這個事件大做文章顯示,北京早已達成與美國對抗於中共是有好處的共識。

  許多中共領導人認為,撞機事件提供有限度的對抗,可以輕易地激起民族主義情緒並贏得華府的一些尊重,而不危及中國大陸繼續進行的經濟改革和開放。他們預期美國的反應不會太過激烈。

  雖然中共最後也許會在經濟上更加依賴美國,但是像摩托羅拉和IBM等在大陸已有巨額投資的大公司會運用它們在華府的影響力使美國的反應減至最低限度。

  北京的少數強硬派則將這種對抗視為北京與華府之間關係無可避免惡化的第一步。他們相信,隨著關係繼續惡化,就會證明他們的立場是正確的。

  由於北京已加強控制內部安全並且繼續利用戰鬥機飛行員王偉撞機喪生一事,中共尚未對是否中止經濟改革和開放作成最後的決定,但是內部安全顧慮和國家團結最後將會凌駕經濟成長之上。

戰略預測公司指出,如果華府繼續認為雙方關係在基本上是穩定的,而北京逐漸將美國視為中國大陸安定的一個威脅,彼此觀點的歧異只會導致更多對抗。(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社評:滅聲比噪音更可怕 (5/4/2001)    
  • 對抗中國駭客 美集體反攻 (5/4/2001)    
  • 美中軍事交流斷斷續續 (5/4/2001)    
  • 美中軍事關係 走向交惡 (5/4/2001)    
  • 斷絕美中軍事交流﹖白宮與五角大樓意見不一 (5/3/2001)    
  • 鄒博裕:美國清楚後 中共糊塗了 (5/3/2001)    
  • 美移民局要求過境中國公民出示簽證 (5/3/2001)    
  • 特技大片《木乃伊2》洛杉磯舉行首映禮 (5/3/2001)    
  • 美收回暫停美中軍事往來令 (5/3/2001)    
  • 美國中國通分析美中關系現狀和未來 (5/2/2001)    
  • 中國駭客殺紅眼 美國191個網站被攻陷 (5/2/2001)    
  • 助理國務卿凱利說美中競爭不一定意味不信任和憤怒 (5/2/2001)    
  • 美蘇對抗到美中對抗 (5/1/2001)    
  • 王丹:六四事件應不斷反思 (5/1/2001)    
  • 普理赫把煩惱留給布殊同窗蘭特 離開北京 (5/1/2001)    
  • 美中駭客:白宮歷史網站飄五星旗 中國23網站也遭破壞 (5/1/2001)    
  • 白宮网站被大陸黑客攻擊!有跡象顯示官方默許或支持 (5/1/2001)    
  • 美中駭客大戰 台灣網站遭池魚之殃 (5/1/2001)    
  • 中美發生齟齬 反華情緒波及就業領域 (4/30/2001)    
  • 藍普頓:美對中國政策 仍有很大修正空間 (4/30/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