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

傳奇天才馬友友的傳奇故事

如果僅僅用“世界著名大提琴家”來形容馬友友,一定是很單調的,那個演奏大提琴自如得仿佛是他身体一部分的人,那個總是抱著琴笑得讓你覺得与音樂相伴真是快樂的人,那個讓傳統的古典音樂承載起時代人文精神的人,那個有著不同一般演奏家的傳奇經歷的人,總是以他不同尋常的眼界与才華,給世界帶來新鮮,帶來惊奇,進而為之喝彩。有專家稱,馬友友是20世紀音樂舞台上的奇才。而這個奇才的傳奇故事也和他的琴聲一樣精彩、動人。

馬友友的父親馬孝陵有一個理論,他認為要出一個藝術家,必須是几代人的結晶:爺爺輩有錢,父親輩有文化,儿子才能有條件成為藝術家。馬友友正好就是這樣“錢和文化的結晶”,爺爺是地主,父親是音樂教育學博士,母親是聲樂演員。而生在法國,長在美國,以及完全的中國家庭背景,這樣多种文化的融合為馬友友開闊的藝術生涯提供了得天獨厚的養分。

馬友友說:“大約6歲時,父母帶著我和彈鋼琴的姐姐遠赴美國,訪親拜友,在許多重要的場合舉行演奏會,還上了電視。那是一段雖然辛苦卻很快活的日子。” 就在那時,年僅6歲的馬友友在大指揮家伯恩斯坦的指揮下,与著名的紐約愛樂樂團同台演出,一夜之間名滿美國,演出邀請也紛沓而至。但小天才并未繼續在舞台上充當音樂神童,而是听從了伯恩斯坦的話:“孩子,你還是應當回到學校去專門習琴和讀書,那樣你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大提琴家。”

在父親的朋友、著名小提琴大師伊薩克‧斯特恩的推荐下,馬友友開始師從于著名大提琴家倫納德‧羅斯學琴,并進入了赫赫有名的美國茱利亞音樂學院學習,一學就是7年。

茱利亞音樂學院的學習一帆風順,16歲的馬友友成績名列前茅,然而就在這位天才再過一年就要畢業之際,他卻退學,轉而進入哈佛大學學起人文學來。他說: “我突然感到,要拉好琴,或者說要真正地理解和表現音樂,總感覺還需要掌握些別的什么。我已經在羅斯先生那里獲得系統的演奏訓練,与其為一張文憑再在那里待兩年,還不如去學點別的。”在哈佛四年一邊練琴、一邊上課的學習中,馬友友獲得了他終生受益的營養:既丰富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又懂得了理解体會音樂內涵的重要性。20歲,當他拿到哈佛大學畢業文憑時,年輕的馬友友已擁有了他那些音樂學院的同學們所沒有的丰富色彩。

技巧出色的馬友友從不參加任何音樂比賽,要知道,對于不少演奏家而言,那是成名的一條捷徑。馬友友卻完全靠個人的演奏而征服樂壇。他每年都有100次以上的世界巡演,而他演奏的曲目和合作的對象則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今天也許是和某著名指揮和樂團演奏古曲作品,明天就是爵士樂團的即興演出,再不就是和先鋒音樂家如譚盾合作,把大提琴拉出你做夢也想象不到的聲音來。他的技巧和才華甚至能將被認為是小提琴手演奏极限的《帕格尼尼二十四隨想曲》改成大提琴曲,令人瞠目結舌地演奏得游刃有余。

今年3月3日,馬友友將在北京世紀劇院展開他的“絲路之旅”音樂計划,他將与“絲路合奏團”一起進行一場特別的音樂演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