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索

通往天人合一之路(4-2)

物質的運動和意識的運動

我們還無法確定,怎麼可以武斷地說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呢?這一說法太過於牽強、武斷了。

在空間、時間、物質以及我們人的意識之間關係作用下,就知識論範疇來看,物質的運動是相對的,靜止是絕對的;意識是運動的,並且意識的運動是先於物質的運動的:

一、只有我們把物質的運動看作是相對的,我們才能認識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前面我們已分析過,若物質是不斷地運動、變化的,人就無法把握事物的本質,我們無法把握事物的本質,無從談到認識事物。

康德承認「物自體不可知」,但他把「物自體」放在一邊不管它,從而去認識事物。他的認識論實質上也是把物質的表象運動看作是相對靜止的,否則他的「主觀能動性」就不能發揮作用。

我們認識事物,只有把對象釘死在某一時間、空間上,在這一時空,它是不變的,而在那一時空,它變化了。從而我們尋找出事物變化的因果律,這個事物就被我們所認識了。實際上以經驗實證論來看,物質的變化只是相對的,靜止是絕對的。因為認識後的對象,萬變不離其中,它是有因果律可循的,否則人在物質世界中就無所適從了。

這個前因後果的實證,是人的內感官把表象的出現將時間分割為前後若干部分,時間本身是沒有間斷的,我們之所以說時間有起始、繼續、終結,都是意識的作用。對對象作空間的位置,也是意識的作用。

意識只有把物質表象視為相對的運動,我們才能把握對象,如果是絕對的運動,我們人如何認識它呢?人的意識只有超越表象的運動,才能給予對象以概念。如一個輪子運動過快,我們根本看不清它是什麼,我們就不知道它是一個輪子。出現要有一定的量,認識才有可能。就是說,意識一定要把這個東西表現的運動量掌握了,把它放在一個括號裡來審視它,才有能力認識它。以此來說,意識的運動,是超越被認識物的運動的。

二、如果我們把物質的運動視作是絕對的,就無從談論認識論的根據律,理性經驗就無法成立。列寧特別反對經驗主義,也是出於他們只承認物質是唯一的運動者。世界只有物質在運動,人的思維(意識)沒有運動,如何去認識事物?它在變,你不變;它已跑了十萬八千里,你既在原地不動,你能抓住它嗎?

人的意識只有把對象認作不變時,才算是把握對象的本質。就此而言,我們只有在把物質當絕對靜止、沒有運動時,才可能宣稱「世界是物質的」。如果我們的意識還沒有抓住物質的本質,物質在不停地運動變化,我們說世界是物質的就不實際了。這個「物質」就成為某些作摸不定的東西的代名詞。

三、把物質的運動視為相對的,有利於人生對價值的判斷,也就是尼采所說的「估價」。如果物質是絕對的運動,一切都是流動的,人如何把握絕對真理?理性的絕對理念——上帝、意志自由、靈魂不死等人類賴以生存希望的支柱就成為泡影。唯物辯證法把活生生的,運動著的意識讓位給無法求證的物質,是一個非常愚蠢的觀念。如馬克思他們把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如果真的能實現了,人又有什麼幸福呢?一切都是物質的,世界除了運動著的物質外,什麼都沒有,人生毫無意義。

四、如果以康德對時間、空間的觀點來看,則物質的運動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康德認為時間、空間是感性的直觀形式,而不是唯物論者說的時間、空間是物質存在的形式。康德認為空間不表現物自體的性質,也不表現物自體互相關系。這樣說來,物質是不是運動的我們就無法確定了。我們看到的只是表象的運動。而康德認為時間是內感官的直觀形式,沒有內感,時間也就消失了,所以變化也是相對於人感知而說的。

此外,唯物辦法法把物質的運動分為五種基本形態:1、客體在空間中的位置變動;2、波和粒子的運動;3、原子的化合和分解運動;4、有機體的運動;5、社會運動。這五種運動形態是否包括了所有物質運動的形式?在此且不置評,問題是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是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的,說這是物質運動的守恆性。這個說法,等於承認物質是不變的。不變的東西又有運動,那麼這個運動意味著甚麼呢?

這種運動就是一種運轉,它永遠是那不變的物質運轉,我們說「運動就是變化」,而這個運動的基質是不變的,這就等於說物質沒有運動。也可以叫做「旋轉」。一個守恆不變的物質,又有其運動,而運動又意味著變化,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再說,唯物辯證法憑什麼說物質的運動是五種形態而不是七種八種或二三種呢?這個五種形態的斷定不也是意識的結果嗎?是意識給這些運動劃括號的。

因為物質的運動不會停止,那未來的運動是什麼我們就不能妄下結論?顯然馬克思他們是用理性的推斷得出來的結論,這點是不符合物質決定論的。從老子的「道」來看人生「沒身不殆」(老子《道德經》52 章,271 頁)的永生觀,則人是可以溶入這個宇宙運動的。他感悟到與宇宙、自然一起運轉,容為一體,才能「沒身不殆」。固說,運動既有《道》,那麼這個《道》是不會變化的。若變化,人就無法把握,無法把握,就得不到永生。在論及理性以後,我們再加於論述。



中國古代哲學家 ─ 孔子

我們對儒、道兩家悟道作一簡略分析後,再來看中西兩條發展哲學的道路不同,其得出的效果也不同。中國哲學缺少理性思辨,沒有發展出發達的科學精神,科學相對落後於西方。西方哲學有了理性的邏輯思維,將人的思辨能力發展到了極致,促進了科學的發展。但正因為這個理性無窮的誘力,使人無法爭脫理性的枷鎖,終將受理性所矇蔽,理性的慾望是要挑戰這個無限的宇宙世界,探究出它的奧祕,問個水落石出。但這個無限的宇宙世界,怎麼有此可能?因此就形成了二律背反,人獲得絕對自由或打破沙鍋問到底是不可能的。《摘自本書》

(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