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美術

理性、明晰的新古典主義(三)

新古典主義興起的背景概述
謝春華
font print 人氣: 61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7月8日訊】(三)、法國帝王拿破侖提倡,開展正統藝術有利環境

一六四○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三曾召普桑回國為法國宮廷服務,當時普桑在文藝復興時期以來歐洲美術的中心羅馬已有十六年的研究,回法國期間雖然僅僅只有二年,正統的古典藝術從此在巴黎紮根,之後於路易十四的鼓勵下,勒布倫等藝術家更營造出法國古典主義的風潮與品味。但是在近代歷史上,巴黎之所以成為世界藝術的中心,拿破侖的提倡功不可沒。

十九世紀初,即位稱帝的拿破侖(Napoleon Bonaparte,一七六九~一八二一年)提倡古代羅馬式宏偉高貴的藝術風格。他領導專家學者研究、蒐集古典藝術,不遺餘力帶動新古典主義的風尚,從新建造巴黎。一八○三年,拿破侖在羅浮宮內設置讓民眾都可參觀王室收藏品的「拿破侖博物館」,是國家藝術博物館的正式成立,也是其理想中歐洲大帝國公民的藝術聖地。拿破崙軍隊縱橫全歐洲,每征服一個國家,就帶回當地的貴重藝術品(註七)。例如一七九六年至一八○七年從荷蘭、義大利和德國帶回大批藝術品充實羅浮宮的收藏;一七九八年七月舉辦「科學與藝術作品的凱旋儀式」;遠征埃及時,讓一百多位學者、畫家隨行,從事考古與記錄工作,創立美術考古學,奠定埃及學的學術研究基礎,也為羅浮宮充實了埃及古物的收藏。拿破侖大規模擴建羅浮宮、增加古羅馬和古埃及藝術品展廳,他命擔任宮庭畫家的大衛管理,同時每年編列十萬法郎的經費收購藝術作品。



圖13卡魯塞爾拱門(Arc de Triumph du Carrousel), 佩西葉和封登,1806-1808,巴黎,法國



圖14裏沃利路的羅浮博物館門口



圖14 局部圖可看到羅浮博物館拱門口中央特別註明公眾通行

羅浮宮自十二世紀末興建以來,從禦敵的城堡,經法蘭西斯一世改建為文藝復興色彩的王宮,此後不斷擴建,路易十四令建築師比洛(Claude Perrault)和勒沃(Louis le Vau)按照文藝復興風格改建東立面;到了拿破侖時期更承先啟後,命佩西葉(Charles Percier,一七六四~ 一八三八年)和封登(Pierre François Léonard Fontaine,一七六二~ 一八四三年)沿著裏沃利路(Rue de Rivoli)(註八)加建了北翼側館,使羅浮宮形成一個完整對稱、擁有美麗花園的古典式宮殿。為紀念一八○六至一八○八年拿破侖勝利,佩西葉和封登建又造了一座仿羅馬風格的卡魯塞爾凱旋門(Arc de Triumph du Carrousel),正好作為杜伊勒裏宮的正門(註九)。羅浮宮為堅固嚴密的石造建築,樓層對稱協調,顯得古樸端莊,仰之彌高。廊柱間飾以精緻典雅的雕刻,本身就堪稱一件精美絕倫的古典藝術品。

羅浮宮博物館內收藏豐富,包羅廣泛,堪稱為藝術的寶庫,不僅激發人們對藝術的嚮往,也為其它藝術館樹立典範,在藝術和社會教育方面影響巨大。許多習藝者前往臨摹真跡,也使得羅浮宮博物館像藝術學院般成為推行美術教育的重要機構(註十)。



圖15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夏爾格蘭,1806-1836,巴黎,法國


圖16瑪德蓮教堂(L’église Sainte-Marie-Madeleine)內部,巴黎,法國



圖17羅浮宮內拿破崙的御座

除了建設和開放羅浮宮,拿破侖更依據古典精神規劃整個巴黎市﹕他建造了凱旋門(註十一)和忠烈祠(現瑪德蓮教堂Église de la Madeleine)在內的紀念碑式地標和大批宮殿、教堂;整修塞納河兩岸,疏浚河道,並設立如噴泉等美化及便民的設施。巴黎的都市規劃經常以對稱形式結合宏偉的建築、廣場、大道,形成極為宏觀、莊嚴氣派的景觀。如巴黎十二條大街都以凱旋門的星形廣場為中心,向四周成放射狀,氣勢磅礴;其中香榭麗舍大道(Avenue des Champs-Élysées 或 les Champs-Élysées)連接凱旋門與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並與杜勒裏花園、羅浮宮成一直線,遙相呼應;其壯觀足以傲視全世界的城市設計。拿破侖曾說要把巴黎打造成世界上最美的一座城市,顯然並非虛言。

這些從羅浮、凡爾賽等宮殿到巴黎街頭處處展現的古典藝術,也形成了以藝術潛移默化、教化人心的良好環境(註)。而拿破侖留下建設和制度,不僅促使新古典藝術的蓬勃發展,也鞏固了法國在西方美術上的領導地位。@*

(註七)隨著一八一五年拿破侖的第二次退位,除了約一百幅繪畫作品留在羅浮宮之外,蒐藏品中約有五千多件藝術品被歸還給原來所屬國。
(註八)被稱為「一條充滿時尚氣息的商業街」的裏沃利路(Rue de Rivoli)是巴黎最著名的街道之一, 命名於一七九七年,拿破侖對抗奧匈帝國的裏沃利勝利戰役。
(註九)卡魯塞爾(Carrousel馬隊)名稱取自路易十四在一六六二年為慶祝太子誕生舉行的著名慶典。卡魯塞爾凱旋門上端放置四匹青銅馬是法國大軍自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帶回的。這是完成於希臘亞歷山大大帝時代的青銅馬,這些馬最初在青銅上貼有金箔,充滿精神、活力充沛的成對並進,後來被尼祿帶到羅馬,君士坦丁又將之帶到位於土耳其的新都君士坦丁堡,威尼斯人東征帶回威尼斯聖馬可教堂,拿破侖於一七九七年征服威尼斯,把青銅馬從威尼斯帶走,屹立在羅浮宮廣場的卡魯塞爾凱旋門頂端,直到拿破侖退位,青銅馬又回到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原來在帝國時期馬車是空的,因為拿破侖拒絕將自己的雕像安置在上面。復辟時期在卡魯塞爾凱旋門上的四匹銅馬是根據波西歐新鑄的一組四馬戰車替代,現在馬車上載的是象徵法國的雕像。
(註十)羅浮宮的工藝部門阿波羅廳,除了陳列、展示包含路易十五與拿破侖加冕的王冠和寶石等等精巧工藝、稀世之寶外,四面牆壁上留有歷代的聖賢畫像:其中有腓利二世.奧古斯都、法蘭西斯一世、亨利四世和路易十四等四位聖明君王,藝術家則有列斯克等十位建築師、庫強等七位雕刻家、普桑等七位畫家的肖像畫,從這裡可見到法國對藝術家的尊崇,及對其貢獻的肯定。
(註十一)巴黎凱旋門,即雄獅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是為紀念一八○五年拿破侖率領法國軍隊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擊敗俄奧聯軍的勝利而建,法國的國威至此達到頂峰。拿破侖於一八○六年下令修建此座偉大的雕塑,以迎接日後凱旋而歸的法軍將士。凱旋門按照建築師夏爾格蘭(Jean Chalgrin,一七三九 ~ 一八一一)的設計建造,然工程因拿破侖退位而中輟,後又從新復工,直到一八三六年才全部完成。凱旋門高四十九.五四米,寬四十四.八二米,厚二十二.二一米,中心拱門高三十六.六米,寬十四.六米。在凱旋門兩面門墩的牆面上,有四組以戰爭為題材的大型浮雕:「出征」、「勝利」、「和平」和「抵抗」。凱旋門四周門內刻有跟隨拿破崙遠征的三百八十六名將軍之名,和九十六場勝戰紀錄,而門上刻有一七九二年至一八一五年間的法國戰事史。
群眾可乘電梯或登二百七十三級石梯上凱旋門,上面有個歷史陳列館,裡面是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拿破侖生平事跡的圖片和法國的各式勳章、獎章,還有兩間放映巴黎歷史變遷的資料片的電影放映室。再往上到了凱旋門的頂部平臺,可以鳥瞰巴黎勝景。到現在,巴黎人民還保留著這樣的傳統:每逢重大節日盛典,一個手持劈刀、身穿拿破侖時代盔甲的戰士,守衛在《出征》雕像前,象徵法蘭西民族的驕傲,鼓舞法國人民為自由、平等、博愛而戰鬥。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歷史上著名的《清明上河圖》是北宋張擇端所畫,以長卷形式來描繪當時的汴梁(今河南開封)承平時期,京都街市與汴河漕運的繁盛景象。「清明」這繪畫主題有什麼特殊意義?「上河」的內涵是什麼?展開畫軸,從城郊沿汴河到虹橋再進到城區,河道兩岸的自然與人文風光,以及市井生活、水陸交通經濟發展,種種描寫細緻而生動…
  • 時代更替、文化興衰,歷史朝朝代代承傳著。張擇端筆墨精熟、呈給宋徽宗的作品「清明上河圖」,呈現出來當時社會的人物百態、經濟活絡的景象,繁華、複雜的活動場面有如上演的一幕戲。
  • 「古典」(classic,classism)一詞,含有傳統的、典範的意涵,通常是指來源於古代希臘、羅馬藝術美的價值或風格。最早用於文學,十七世紀以後才運用在美術上,當時的學院普遍認為古代希臘羅馬的藝術已為未來立下典範,如文藝復興也是受到古藝術的啟發,才從中世紀的不成熟走向藝術的鼎盛。所以「古典主義」或「新古典主義」,都是指受古希臘、羅馬文學、美術、建築等藝術影響的思潮和美的風格,其特徵在追求完美與永恆的價值,強調理性、秩序、明晰,形式上偏好結構的單純、平衡與比例的整體和諧;精神上則崇尚尊嚴、高貴、平和等內斂性質。
  • 傳統中最早的藝術學校是一五六二年時,喬治‧瓦薩裏(Giorgio Vasari,一五一一~一五七四年)在佛羅倫斯所創建的藝術學院(Accademia dell' Arte del Disegno),學生們在學院裡學習繪畫技巧,包括解剖學和幾何學。十年後另外一間學院:聖路卡學院(Accademia di San Luca)在羅馬創立。和佛羅倫斯的藝術繪畫學院相較,聖路卡學院較偏重教育和藝術理論。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捷克城堡與堡邸特展」(Czech Castles & Chateaux),展期自6月13日起至11月30日止。歐洲中世紀城堡台灣巡禮,有近百件捷克珍貴文物精彩亮相。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