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人

江鳳英讓愛充滿社區每個角落(下)

【大紀元4月11日訊】做伙來吃割稻飯

每個星期假日,楓樹社區的「大樹下」都有一個溫馨熱鬧的活動,就是大家一起吃割稻飯-楓樹石頭湯。所謂石頭湯就是每個人拿出家裡的一點材料,一起煮出一鍋豐富美味的湯。因為每個人都想讓這鍋湯更好吃,就會挖空心思分頭找材料。江鳳英說:「當每一個人都願意為一件事無條件地付出時,整個過程和結果是非常精彩的!」

湯煮好了,社區的大人孩子都一起來聚餐,連在附近工作的居民都會趕回來分享,場面溫馨感人。如果當天有外地的客人來參觀社區,只要一通電話說明人數,沒多久一鍋熱騰騰、鮮美可口的美食就呈現在客人面前,或是麻油雞、或是剛釣回來的鮮魚湯,總會令外來的客人感動不已,楓樹人的熱情讓人印象深刻難忘!

那濃濃的人情味,深藏在許多人的記憶深處,您想回味一下嗎?找個假日,帶著孩子走一趟楓樹社區吧!保證您會滿載而歸的!

成就他人等於成就自己

鳳仙花是楓樹里的社區花,全年都是花期,它的種籽成熟時充滿活力,只要輕輕一碰就跳落一地。「鳳仙花的種籽就像我們楓樹人的愛心一樣,像綠色的火花到處散播。」江鳳英說:「當每一個人都願意在家門口種花供人觀賞,他的心就在改變。因為他是為了別人,不再是自私的了,那麼他的心胸就會越來越開闊。」

社區裡的人,紛紛把自家門前及院子裡的空地整理出來,種上花草樹木,甚至有一位居民黃常勝先生特地把自家門前,原來種植空心菜的菜園改為蓮花池,種植睡蓮和荷花,供小朋友欣賞與學習。同時每個人只要出門就能感受到「凡我走過之路,必有鮮花對我微笑。」江鳳英說:「其實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表面上你在為別人種花,實際上自己也享受了別人的付出。」而當一個人願意付出,他就會珍惜。

夫婿鼎力支持

江鳳英之所以能夠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揮灑自如,完全是因為她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支持者,幕後金主,也就是他的先生-林森圳先生。

林先生是一個正直而且熱心的人,一家高科技產業的高級主管。當初太太投入社區工作時,林先生因心疼太太也曾反對過,可是江鳳英是個只要一閒下來就會生病的人,只好放手讓她去做,並在精神與金錢上無條件的支持她。

林先生每年都會撥一筆錢買花苗給居民種,目前還提供三個店面給太太用,房租也是一筆可觀的數目。當她向政府申請不到經費時,林先生就會自掏腰包支援,如八十七年民俗藝文日,花了十八萬元請員林新和興歌劇團為社區演了一齣正統的歌仔戲。「當初文化局說可以補助,事後又說條件不符,可是我們認為可以讓社區居民們認識真正的傳統戲曲是非常有意義的,就自己做了。」

江鳳英非常不滿政府的官僚作風,所以決定不讓社區受到政治的污染。她表示政治人物要來社區參觀,動機必須乾乾淨淨的、認真的,而不是敷衍了事。

經過幾年來的沈澱,楓樹人重新找回自我。現在楓樹社區的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的居住品質,他們不希望惡質的政治介入。「所以我放手讓他們去發揮,我只是幫他們擋住政府的不當措施而已。」江鳳英希望坐在冷氣房裡做社區規劃的官員們,能夠真正考慮社區居民的需要。

維護傳統文化

江鳳英推動社區建設以來,一直著重於教育與文化,首先成立社區圖書館,整理規劃社區內原有的文化資源。八十二年楓樹社區發展協會成立之後,自立更生,雖然沒有政府的經費補助與人力協助,反而使社區發展更具特色。位於現代都會區的邊緣,仍保有傳統農業聚落的人文景觀。

當八十四年政府整治楓樹溪時,居民因配合政令,房屋拆除後,為了重建家園,只好標會或貸款,揹了一身債。然而期待整治後可帶來繁榮的美夢卻落空了。江鳳英適時引導居民走出陰霾,自立自強,不再依賴政府。為了重燃居民的信心,她教育居民重視社區裡特有的聚落文化,改善生活品質。

為了凝聚社區的向心力,於民國八十七年八月六日,在社區信仰中心楓興宮前的廣場上,公演一齣大戲–傳統歌仔戲,並為已停演二十多年的楓樹腳北管「景華軒」開箱曬大旗。當時在保守的社區引發極大的爭議,社區的長輩對江鳳英頗為責難,但她認為這是社區文化承傳的最好時機,在社區長輩還在的情況下,才能做完整的記錄,於是頂著壓力與協會的理監事硬著頭皮開箱。

當「景華軒」三面大旗完好無缺地展開在廣場時,天空突然清亮起來。熾熱的陽光下,三面大旗顯得非常亮麗,老人家們蹲在大旗旁講述著景華軒的歷史,場面感人。下午,景華軒僅存的六位團員(年齡最大九十多,最小六十)深受感動,臨時決定為居民演奏一場。這樣的轉折,讓江鳳英喜出望外,沒想到有這麼圓滿的結果。

接下來,江鳳英以楓樹社區保留完整的古巷道,繪製了一幅藏寶圖:它涵蓋了自然景觀、古蹟、老樹,及居民提供的家傳寶物。此外,並舉辦健行活動,讓居民按圖索驥,認識自己的家園,同時開放給外人觀摩。

由於楓樹社區資源豐富,吸引了許多小學教師帶學生來此做鄉土教學。社區裡的每一位阿公、阿嬤都是最佳解說員,對於孩子們提出來的千奇百怪的問題不厭其煩地解說。社區裡每一家商店都是教室,老闆對自己從事的行業都能侃侃而談。也常有大專相關科系的學生來此觀摩、實習,阿嬤更是竭盡所能,詳加解說,而學生回饋給社區的是一本本的實習報告。

楓樹社區不需要政府的協助,社區居民都願意為家園貢獻自己的一份心力。一個深具傳統文化內涵的社區已然成形。

楓樹社區發展協會:

電話:04-2479-1416 傳真:04-2479-2924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