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園地

吹噓諾貝爾多 美大學颳歪風

【大紀元10月11日訊】(自由時報編譯張其賢╱特譯) 大學以追求真理為目的,但是當真理涉及「本校出了多少位諾貝爾獎得主」時,對真理的追求就變得有點複雜。有些大學堅持原則,硬是不把和本校淵源甚深的諾貝爾獎得主納入門牆。但也有些大學兼容並蓄,只要得主和該校沾過一點邊,就被說成是「出自該校」。

根據洛杉磯時報報導,隨著美國大學彼此競爭日益激烈,一所大學擁有的諾貝爾獎得主數目也越來越受重視。一九九五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教授羅蘭就指出,上述數目可能比「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所公佈的大學排名更重要。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在一九九○年代接連出了化學獎和醫學獎得主,使該校地位明顯上升。

但「諾貝爾獎得主出自本校」的認定,卻反映出許多人性幽微面。劍橋大學一九一六年時因哲學家羅素反戰而將他解聘,但一九五○年羅素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後,劍橋便說他是該校出過的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物理學家梅爾夫人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做研究時,校方不給她薪水,但她在一九六三年拿到諾貝爾物理獎後,這兩所大學都宣稱她出自本校。

加州理工學院出了三十一位得主,其認定標準是得主須為該校校友,或得獎時在該校任教。其他學校則各自有其寬嚴不等的認定標準。以最嚴的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為例,該校只計算目前在該校任教的得主,這使出自該校的諾貝爾獎得主只有五位。如此嚴格的標準,令二○○四年物理獎得主威爾切克頗感失望。他表示自己在該校待了許多年,並且是該校理論物理學研究所的創辦人之一,「我原本以為他們會很引以為榮地把我納入」。

芝大78人 自誇僅次劍橋

芝加哥大學則以「來過就算」的作風聞名學界。該校的認定標準是:只要得主曾是該校的全職學生、或曾在該校做過全職工作即可。根據此一標準,一生學術事業都在康乃爾大學的物理獎得主貝特、開創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派的經濟學獎得主薩繆森、只在該校待過幾個月的物理獎得主海森堡、得到生理學暨醫學獎後在該校客座過的澳洲科學家埃克爾斯,都被列為出自該校的諾貝爾獎得主。這使出自該校的得主人數高達七十八人,在全球大學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劍橋的八十一人。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