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生活

聖約翰大教堂:荷蘭的哥特式建築典範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Shutterstock)

聖約翰大教堂(荷蘭語為Sint-Janskathedraal)不僅是荷蘭數一數二的大教堂,也是荷蘭哥特式風格(Dutch Gothic style)的最佳典範,更是14世紀低地國家(Low Countries)(今日的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典型哥特式建築著名的變體。

大教堂的故事在1185年展開,當時布拉班特(Brabant)的公爵亨德里克(Duke Hendrik)在荷蘭北布拉班特建立首都斯海托亨博斯(‘s-Hertogenbosch)。最初,有一座羅馬式風格的教區教堂建於1220至1340年間,供奉福音傳道士聖約翰(St. John the Evangelist)。

但在1340年左右,教堂開始以哥特式風格進行翻修,反映出城鎮的富裕和教堂的重要性與日俱增。1366年,它成為一座學院教堂(collegiate church),也就是教堂開始由世俗或非修道院的神職人員管理。到了1505年,除了塔樓外,大部分原有的羅馬式元素都遭移除。聖約翰大教堂已然是一座哥特式教堂。羅馬式磚造塔樓(鐘樓)是這座荷蘭天主教堂中最高的塔樓。鐘樓下方有配置鐘琴(carillon)能演奏鐘聲。另外,鐘樓的半圓拱形窗戶可讓自然光照入室內。

羅馬式磚造塔樓(鐘樓)是荷蘭天主教堂中最高的塔樓。鐘樓下方有內建的鐘琴演奏鐘聲。半圓拱形窗戶可引入自然光。(Shutterstock)

新教堂工程在1525年左右完成,這座哥特式教堂在1559年成為主教座堂。1584年的一場毀滅性火災摧毀了木製塔樓,導致大教堂倒塌。新的十字形教堂大約在1600年完工,保留至今。1830年的大火燒毀了西側塔樓,但在1842年修復。教堂第一次整修是從1850年到1946年,第二次是從1961年到1985年,而最後一次修復則在2010年開始。教堂在第二次整修後,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宣布大教堂為次級聖殿(minor basilica)。

儘管歷經翻修,聖約翰大教堂仍然是荷蘭中世紀建築的象徵,尤其是以布拉班特公國(Duchy of Brabant)命名的「布拉班特哥特式」建築風格為代表。與意大利哥特式不同,布拉班特風格採用質地較軟的石材,特別像石灰石或砂岩,以利進行高度細緻的雕刻,從而塑造出整體風格的建築。大教堂所在地──北布拉班特市,是公國四個首都之一。

聖約翰大教堂的立面是「布拉班特哥特式風格」的代表。與意大利哥特式不同,布拉班特風格採用質地較軟的石材,像石灰石或砂岩,以利精緻的雕刻從而塑造出整體風格的建築。(Shutterstock)

雙排飛扶壁支撐著唱詩班和中殿的外牆,上面妝點著許多雕塑人物。這些雕塑是根據原稿和繪圖製作,有些較新的作品是19世紀時安裝上去的,總計有超過95位十九世紀的荷蘭人物造型。

裝飾在雙排飛扶壁上的雕塑人物,造型來自十九世紀的荷蘭人物,數量超過95座。(Shutterstock)

大教堂室內以十字形(cruciform)的平面設計,中殿位在中央,兩側的過道延伸至迴廊(ambulatory)和兩側的禮拜堂。雖然中殿天花板不像法國哥特式中殿那樣高,但柱子也朝上連接至肋狀拱頂天花板。大教堂因配置淺色石材和尖頂拱形窗,整體顯得明亮。室內還裝飾著各種藝術品,包括畫作、濕壁畫、彩色玻璃花窗和六百多座雕像。

中殿內高挑的柱子連接至肋狀拱頂天花板。淺色石材和尖頂拱形窗,讓空間顯得明亮。室內還裝飾著多樣藝術品,包括畫作、壁畫、彩色玻璃花窗和六百多座雕像。(Shutterstock)

大教堂的拱形天花板以細長的高柱支撐。淺色調天花板上可見描繪精緻、色彩鮮豔的太陽位在整個藍色背景之上,周圍環繞著細密複雜的葉片和枝葉造型圖樣。一旁還有尖頂拱形窗戶與不鏽鋼架玻璃窗,把自然光引進室內。點擊這裡看圖片

聖約翰大教堂不但收藏許多中世紀雕塑,且多處配置彩色玻璃花窗。花窗描繪早期基督教會的聖經故事與場景,例如聖蘭伯特(St. Lambertus)祝福一群皈依者的場景,這是1889年由海森曼斯和卡普羅尼爾(L.C. Hezenmans and J.B. Capronnier.)創作。

彩色玻璃花窗描繪的場景是聖蘭伯特祝福一群皈依者。1889年由海森曼斯和卡普羅尼爾(L.C. Hezenmans and J.B. Capronnier.)創作。(Shutterstock)

教堂側邊入口處的拱形天花板壁畫下方可見大型管風琴位。木製風琴盒由木匠法蘭斯‧西蒙(Frans Simon)在1620年建造,公認是荷蘭歷史上舉足輕重的風琴之一。幾世紀以來,不同的管風琴設計師會根據當時的流行進行翻新和升級。最近一次的更新可追溯到1984年,今天教堂裡看到的管風琴,同時配備著老式與新型的音管。

大型管風琴位於教堂側邊入口處拱形天花板壁畫下方,公認是荷蘭歷史上舉足輕重的風琴之一。今日所見的管風琴,配備著老式與新型的音管。(Shutterstock)

原文:St. John’s Cathedral: Dutch Gothic in the Netherland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維特(Ariane Triebswetter),國際自由新聞工作者,擁有現代文學和古典音樂背景。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