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方法

掌握改善孩子執行能力的十大原則(上)

聰明又過動,這樣教就對了!(二)

 

看到現在,父母應該已經知道孩子要完成同齡兒童被要求做到的事,執行能力有多重要。你家孩子執行能力的強弱項是什麼?為什麼有些事總是做不好,有些事卻特別拿手?

你大概也逐漸明白該怎麼做才能放大優點,讓孩子的表現更符合他的聰明才智,不會那麼散漫。我們也相信父母若了解如何把你和孩子之間的契合度擴展到最大、避開既存的歧異,親子衝突一定會降低。

在這一章,我們精簡出十大原則,帶領父母協助孩子成長。這十大原則其實也是「方法」:它們能協助孩子掌控對他們來說挑戰性高的任務,發展他們落後的執行能力。

原則1:與其盼望孩子透過觀察獲得欠缺的能力,不如直接教導他們

有些孩子天生就很擅長運用執行能力,但也有許多孩子若單靠一己之力,既辛苦又撞得遍體鱗傷。執行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學習其實大同小異。拿學習閱讀來說,少部分兒童似乎無師自通,不過,絕大多數小孩都需要接受正式的指導才能學會閱讀。

還有一小部分兒童,就算在學校接受了正規閱讀訓練,還是無法很快或順利地學會。這可能是因為許多父母和老師是用心理學家所謂的偶發學習(incidental learning),來強化孩子的執行能力發展:他們提供鬆散的架構和範例、偶爾給點提示,以為這樣就夠了。在比較單純的情況下,這樣或許是夠了;而所謂的情況單純,是指對孩子要求較少,師長所能提供的監督和支持較多的時候。

不過,時至今日,大多數孩子都會在某個時間點,遇上執行能力的水平趕不上被要求的工作,並為之所苦。面對日趨複雜的世界,我們不能讓孩子的執行能力發展聽天由命,我們必須為孩子提供直接的指導――定義問題行為、確認目標行為,然後發展出指導流程:先密集監督,接著逐漸減少指令和支援。在第七章中,會更詳細地說明這套指導流程。

要教導孩子執行能力,其實還有更自然的方法,你可以和孩子玩一些建構式遊戲,全面激發執行能力的發展。同時,也別忘了看看本項原則和原則三之間的關連。當你教導孩子執行能力、調整某項任務讓它變得更容易掌控時,雖然你是從外在調整,目標卻是透過這項任務內化某項能力,將來遇到需要用到這項能力的任務時,就可以運用自如了。

原則2: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是正視執行能力弱項的第一步

我們不會期望五歲的孩子自己計畫和準備要帶去幼兒園的午餐,也不會期待十歲的孩子獨力打包夏令營的攜帶物品。不過,在實際案例中,確實有不少父母對孩子的獨立有著不切實際的期待。我們遇過一位家長,期盼她八歲的女兒自己記得每天吃氣喘藥;絕大多數孩子起碼也要到了小學高年級才能自己記得這種事。

我們也不斷碰到家有高中生的父母對於孩子搞不清楚想進哪一所大學、該做什麼準備感到火大。但根據我們的經驗,就算是高中高年級生,通常還是需要父母或學校的升學顧問,協助他們走過這一段路。正視執行能力弱項的第一步,是了解各個年齡層的正常狀況為何,避免對孩子的期盼不切實際。第二章(參見第55頁)所提供的表格,列出各個典型年齡層兒童被期待去完成、需要執行能力的任務。我們在本書第三部列出了更多內容詳細的核對表,你可以用它們確認你的孩子正在發展的執行能力是哪些。

不過,明白每個年齡層的典型情況,只是整個過程中的一部分而已。在孩子能力落後或和同年齡孩子相比較為欠缺時,不管他處於什麼樣的能力水準,父母都有必要引導。一般的孩子在十二歲時,可能可以在一、兩次甚或三次的提醒下,每星期按計畫自動整理一次房間。

如果你家孩子已經十二歲了,卻從不曾整理過房間,那麼那些用在多數十二歲孩子身上奏效的策略,可能對你家孩子沒效。如果孩子的實際發展階段,和同儕或你所想望的情況不同的話,你就必須把任務需求改成和他實際的狀況相符才行。

原則3:由外在事物改變開始,逐步內化

我們之前提過,當孩子幼小時,父母為他所做的一舉一動就好比是孩子的額葉。事實上,執行能力的所有訓練都始於孩子的「外部環境」。在父母教導孩子不要在馬路上跑時,你陪著他、牽著他的手過馬路,以確定不會發生意外。因為父母不斷重覆「先左右看一看、再過馬路」的原則,到最後,孩子把它內化了,然後你觀察孩子是否遵守這項原則;現在,孩子自己過馬路已經沒問題了。

父母用各種方法架構和整理孩子的環境,讓孩子施展他尚未健全發展的執行能力。因此,當父母決定要擬訂改變孩子的策略、幫助孩子發展更有效的執行能力,當然也應該從改變孩子周遭的外在事物開始做起。舉例來說:

• 孩子上床睡覺之前,提醒他去刷牙,會比期待他記得做這件事恰當。

• 與其期望年幼的孩子花很長的時間完成一件事,不如把工作時間盡可能縮短。

• 若孩子的情緒控制力不佳,生日聚會的規模愈小愈好,以免刺激過度。

• 在通過車來車往的停車場時,要求幼兒或學齡前兒童握住你的手。

原則4:外在改變包括改變環境、調整任務、改變和孩子互動的方式

當你試著調整外在環境,好讓孩子能掌控任務、發展執行能力時,要確定環境、任務、與孩子的互動方式這三種可能你都考慮到了。你可以對物質和社會環境做出些微的改變,有些很容易就能做到。

如果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就要求他在廚房做功課,這樣母親工作時可以提醒他繼續做該做的事;如果是情緒控制不佳的孩子,可以設法找年紀比較小的玩伴,或是一次只請一個朋友來家裡玩。你也可以用很多種方法更換任務,改變原來那條似乎走不通的路。

最後,你還可以改變你(或其他大人,例如老師)與孩子的互動方式;你已經知道自己和孩子的執行能力有何異同,可能也已經設法改變,但是要做出不同的互動,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

─ ─摘自:《聰明又過動,這樣教就對了!》/野人出版社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