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人

依循24節氣 范欽慧悠遊自然

旅遊達人系列報導

【大紀元5月11日報導】旅遊達人系列報導(7)(中央社記者陳婉箐台北11日電)「天生適合在自然中遊牧,最害怕在熙攘的城市中擱淺。」4座廣播金鐘獎得主范欽慧,如此形容自己,她為興趣創造了工作,依循24節氣,帶著全家旅行台灣,記錄自然之美。

1月小寒,拜訪台北烏來桶後越嶺古道,抓住楓紅的尾巴;3月驚蟄,登上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傾聽萬物甦醒的聲音;5月立夏,走趟桃園大溪大艽芎古道,看見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遍地油桐雪;8月處暑,飛到金門,尋找離巢的鳥界林志玲「栗喉蜂虎」。

1年24節氣裡,范欽慧為全家量身打造專屬行程。身兼廣播節目主持人、生態教育作家及紀錄片導演多重身分,全台由北到南,眼光獨到的她,無處不樂,跳脫旅行社常見行程。

談起最喜歡的地方,范欽慧毫不猶豫地指向澎湖,那裡是她最好的「靈魂安頓所在」,什麼事都不做,對著大海放空也好。眾多島嶼,最愛望安,因為有迷人的沙灘與繽紛的潮間帶,吃完晚餐,散步到海邊觀察潮間帶生物,再滿足不過。

范欽慧留學美國時,遇上丈夫牛牛,兩人同樣喜歡置身自然,返台後便相約探索台灣。從賞鳥開始,按圖索驥,投入時間愈久,想知道的就愈多。

「我渴望知道每一種植物的名字,我渴望知道每一種鳥的叫聲。」從小熱愛花花草草的范欽慧,30歲時聆聽內心的聲音,揮別記者工作,成為SOHO族,向教育廣播電台提案,製作「自然筆記」節目,從此投入最怡然自得的環境。

藉由專訪自然科學專家,范欽慧像海綿般,快速吸收相關知識,如今腦袋裡除了裝著自然地圖,也有一幅聲音地圖,熟知不同時節傳出的蟲鳴鳥叫。

從3月的莫氏樹蛙,5月的台北赤蛙,7月的豎琴蛙,8月的面天樹蛙,到9月的褐樹蛙,范欽慧走遍全台蒐集蛙族朋友的旋律。她當場學起豎琴蛙特有的叫聲,彷彿撥弄琴弦。

不僅著迷自然的懷抱,范欽慧也依戀家人的陪伴,儘管兩個女兒相差近8歲,大小活動都是全家總動員。

范欽慧為大女兒荳荳塑造了一個誕生神話。她告訴荳荳是玉山之子,想要有個妹妹,要在7歲前登玉山許願。於是荳荳勤加鍛鍊,不管小山大山,都跟著爸媽去。荳荳的願望在即將滿7歲時有了回應,范欽慧當了高齡孕婦,懷了第2胎芽芽,荳荳暫時不用登玉山。

都市人的胎教,常是聽心靈音樂,范欽慧則是「帶球」趴趴走,挺著8月肚,上到3000公尺的合歡山,看夏日小花爭妍,穿梭山林間尋寶,與閃閃發光的金花蟲打照面,蟲鳴鳥叫是一路相隨的胎教音樂。

范欽慧強調,她絕不會讓孩子置身於危險之中,帶著荳芽寶貝去過的地方,都適合闔家出遊;國家步道有分等級,家長可為孩子挑選適合的難易度,別把孩子操過頭,反而懼怕起山林。

范欽慧不只喜愛自然,也極力回饋自然,長期關注環保議題。她以廢棄的台北土城彈藥庫為例,相當於6座台北大安森林公園,是夏日極佳的自然教室。

她曾號召聽友,加入觀察土城彈藥庫昆蟲活動。欣賞草蟬、蠟蟬、熊蟬輪奏,大琉璃紋鳳蝶優雅飛過,還有數量可觀的台北樹蛙與其他蛙類合唱晚安曲。范欽慧期待政府保留這顆城市中的綠寶石,永續經營成為生態園區。

「美的要看,醜的也要看。」范欽慧推薦,北部應該去看沒有沙的金沙灣及沒有船的和美港,見證錯誤開發帶給自然的浩劫;花蓮要去關注七星潭定置漁場,反思如何與其他物種和平共處;8月到墾丁護送螃蟹過馬路,回到潮間帶釋卵,以免被呼嘯而過的車子無情輾過。

帶孩子旅行,並不是走馬看花,需要輔以自然人文教育,范欽慧指出,旅行也是學習,藉以培養孩子成為有責任感的社會公民。

步道的風景,會因人的眼光有所不同。范欽慧將10年旅程集結成書「跟著節氣去旅行」,分享她經歷的生命起伏,她找到最自在的旅程,也找到了最佳陪伴,一起盡情擁抱大地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