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真情

青松絮語:語言的交鋒

下午在系裏見到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一位編輯。他在中國長大,所以對中國的事情很瞭解,聊天中提及漢語語言的變化,他只說一句傷感的“badly damaged(被毀了)”。

古典漢語是最美的語言,倒不是說美在發音或外表,而是內涵。往往很簡單的四個漢字,如果翻成英文,就要用很長一段話。不過,後來一次次的運動和革命,漢語就像一朵鮮花被榨乾了汁水,如今剩下的只是平淡如白紙的外殼。

中文《金融時報》出版時發生過許多趣事。一次,網上報導了中國領導人赴美訪問,結果被法輪功學員攔住詢問國內的狀況。文章發表一個小時以後,鏈結就被攔截。這還比較容易理解,中國領導人對敏感話題自然要干涉。

又有一次,某中國領導出訪,有記者提問,該領導回答時用到一句俗語,「豬八戒倒打一耙」。當時的翻譯把豬八戒譯為“piglet”,這對於別的國家當然是一種侮辱。於是,中方的官員軟硬皆施,不許《金融時報》引用“piglet”一詞。

《金融時報》的工作人員理解中國官員的要求,但是又不能裝作睜眼瞎,畢竟那句話是出自中國領導人之口。於是,編輯只好採取折中的辦法,把豬八戒按拼音表達。翻譯的水準如何,暫且不論。事實是,如果領導沒有引用那句含沙射影罵人的話,翻譯也不用考慮“piglet”一詞了。

很多專家說,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也通過語言而體現出來。如此說來,古人思想的純潔、文化的古樸反映在語言的優雅美麗中。現在語言的蒼白與矛盾重重是否也表明一些問題呢?@*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