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7-2)

他人意识对我之意识的影响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6
【字号】    
   标签: tags: , ,

我的成长,是与表象世界及他人的意识分不开的。就是说,我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而不是另外的一个我,是与我所受的教育以及我对这个表象世界所思分不开的,这个“教育”的东西,就是他人的意识传受于我,我是不断吸收他人的知识(意识)来成全于这个“我”的。

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沟通、交流对话等都是意识对意识的作用。

我愤怒、我恐惧、我恶心、我高兴、我无奈、我思、我虚无,我羞耻,我骄傲,都有他人意识的作用。他人,在与我发生关系时,仅仅是纯粹的表象?我们不能像现象学者那样,将他人视为纯粹的表象显示者。他人与我的关系,有时是表象者和被表象者的关系,但有时还有意识的在场,是意识对意识的关系。他人向我显示的,不仅是纯粹的表象,还有意识的在场。他人向我显现的表象,往往展示着一种意识。

在我运用思时,他人有如下几种关系:

一、我是主体,他人是我的对象,一个具体表象的显示者。他人首先被我感知的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脸部有斑点、他的头发很长、他高鼻子、他正在向我走过来、他站在大厅的右角边上……等,他人是一个物象。我们说张三长得如何?李四长得如何?这是一个表象的陈述。刑事案件的现场描述、还原,最能说明此类现象。

二、他人是一个主体。他人与我一样,也是个会思的人。我既然可以把他当作对象来思,他也可以把我当作对象来思。我与他的关系,在我来说我是主体,他是客体;在他来说,我倒转变成客体,他为主体。他人在我来说,是个会思为的人,他是个意识人。

三、他人是我否定之否定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自我扬弃的中介体。他人有我,我在他中不断扬弃,上升为一个现在的我。就是说,我的羞辱、我的坎陷、我的荣耀、我的圆满,我之所以为我,是我在既否定他人又肯定他人中成全我自己的。我不能是他,否则我就没有了自我;但没有他,我就在坎陷中失落。我的自为存在,是靠我不断肯定和否定他人的经验意识而得以自立挺拔的。

四、他人意识与我意识的对立统一,是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我对他人意识的反思,是经验的反映。“我以为他这话的意思是…… ”这个判断就是经验的。因此,我对他人的意识反应是建立在我个人的经验基础之上的。一个外国人对我叽叽咕咕地说几句话,我听不懂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即我无学过此国语言的经验。 任何意识对意识的作用,都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五、由于他人是一个意识的主体,我不可能把握他人绝对的本质。就是说,他人如何思?他是怎样想的?他为何无端端发脾气?我无法绝对把握他。他是自由的,我不可能成为是他人的主体,我不能代替他作为主体的思。他意识对我的作用,我作出的意识反应是经验性的。

六、此外,人有喜、怒、哀、乐的情感,这个情感,也会对意识作用于意识造成影响:“我今天心情不好,有可能误解了某某人的话了。”这个“情感”也会影响主体与纯粹的表象关系以及对意识的意向性起作用。

因此,我与他人的关系,一方面是作用于意识的关系,即我之主体与他之主体对立统一的关系。由于他人与我一样,亦是一个主体,我无法深入到他的内心去,把握他的本质。这个意识对意识的作用,就表现为或然性,朴散性。他是靠经验意识来把握对方的。(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你要认识,总要有对象,这对象就是物质(物质的表象),这世界再没有其他可供意识所认识的对象(这是以唯物主义来讲,当然还有意识认识--反思等认识对象);而物质只有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物质才显现出这个丰富多彩的表象世界。这两者都是唯一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意识(理性)只有人所特有,我们再也找不到第三者加入这个辩证的行列。这两者的唯一,就构成一个矛盾两个方面,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决定不了谁。只是在认识过程中互相转换。
  • 罗素说,“悖论是由某种恶性循环产生出来的。只要假定‘一堆事物中容许包含只能用整个一堆事物来下定义的成员’就会产生恶性循环。”(《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八卷,山东人民出版社,457 页)看来,马列主义在其辩证法前冠上“唯物”,就使其产生这种恶性循环。唯物主义一直无法解释天才,也不敢作形而上学的辩论。只能在物质形态上打圈圈,作一般低意识水平的形而下辩论,其原因大概来自于此。
  • 意识再生意识,从心理学上来说,是有其根据的。从历代的哲学家对意识分析研究我们发现,意识的存在有四种形态:吸收、储存、加工、创造。
  • 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争论时,常质问有神论者说,你说有上帝,你证明出我看,祂在哪里?祂长得如何?这就是康德四大悖论所说理性无法信任的负荷。
  • 为了驳斥唯物论方便,我们一直将与意识对立的客体称为“物质”。但由于“物质”的无限可分性,实际上,“物质”是什么我们都搞不清楚,关于这一点我们上面已指出过。
  • 在表象世界给予意识有了一定的储存工作后,意识就可以自我加工创造了。
  • 哲学家们分出意识的步骤为感性--知性--理性来完成一个认识过程,感性从客观表象世界得来,知性从感性与料连结、综合、统一得来,而理性则从知性概念进行推理、判断得来。
  • 占星学提供了一个让我 们观察这两种命运的机会,这么做会让我们增加自由意志运作的空间。
  • 在日本可以在“足汤”处停下脚泡一泡“足汤”享受免费的温泉…
  • 西方哲学,崇尚理性。其传统哲学论述方法基本上采取二分法:即主体(我之意识)与客体(物质或说表象世界)。这在格物穷理的认识范畴来说,并无可多议之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