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阳光

浮生行吟:用智慧善解缺憾

与妹妹、妹夫闲聊,谈到老爸长久以来固执的想法,和专断的行为,我愈说愈激动,忍不住抱怨了起来。这时,妹夫语重心长的指出:“老人家的身心状况已在退化、衰败之中,对一般人而言,这是不可逆转的,所以,看似顽强的人,其实是一个弱者,我们常常理所当然的欺负弱者而不自知。”这一番话有如一记当头棒喝,劈头打醒了迷中人,反躬自省后,我感到汗颜、羞愧……

有一段时间了,每周共事一回的朋友,常有意无意的嘲笑我低阶的电脑能力,和粗略的行事风格,我深知这些是自己的弱点,然而面临批判与评断,仍不免觉得委屈与无奈。吊诡的是,当易地而处,看待别人的缺失时,竟然也能理直气壮的挑剔与责难。正如《圣经.路加福音》所提及的:“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的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思考到这个层面,益发觉得胆战心惊,原来,我们常在无知中造业、伤人或者被伤。

世间并不完美,凡人都有弱点,有的可以改变,有的却无法抗拒,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弱点,在当下都是缺憾。论断别人,很多时候是出于自以为是的无知。对整个环境无知,对别人无知,甚至对自己也无知,但却以为能了解事情的真相。其实我们的论断,常常只是根据自己的偏见和一些情绪的反应。而如何用智慧善解缺憾,是须要学习的课题,也是生命境界提升与否的契机。

“同理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让我们有能力理解他人独特的经验,在心理学领域中,被奉为解决人际问题的圭臬。亚瑟‧乔拉米卡利、凯萨琳‧柯茜在《同理心的力量》一书中说道:“同理心是理解,同理心需要一定程度情感上的距离──你必须与悲痛、恐惧、愤怒保持距离,创造一定的空间,让你的理性思绪平抚非理性的感觉。你必须先把成见摆在一旁,压抑想要评断与谴责的下意识反应。因为还有更迫切的,也就是追求“理解”、或最终希望能“宽恕”的需求,报复的情绪因而得平静与压抑。”简言之,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其实,与“同理心”(empathy) 雷同的观点,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的老祖先就已经现身说法,《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篇可见例证;也就是说能够“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为别人着想。尤其是在发生冲突或误解时,当事人如果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去感受,也许就可以了解到对方的立场和限制,进而求同存异,让矛盾得以消弭了。

而相较于心理学的论述和儒者的体验,宗教上的心法是“慈悲”。慈悲是一种愿他人脱离痛苦的渴望。真正的慈悲并非仅是情绪反应,而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坚定承诺。基点是以他人存在的空间、时间为考量,付出真正利益于他人的力量。因此,对待他人的态度并不会随着外在条件不同而改变。站在尊重、平等的立场,看待每一个生命都是宇宙的唯一,都有存在的价值。

慈悲、同理心和推己及人,凡此种种所示现的智慧无非是:愿意给生命多一些自由,多一点生存的假设,多一点知足的感恩;给生命更大、更妥适的模糊空间,让人间的缺憾在宽广的余裕与从容中得到善解。 @*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