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娟谈乐(12)中提琴的心事

杏娟
font print 人气: 5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10日讯】中提琴是乐团合奏中中音部的主力乐器,但长久以来却很少有作曲家为它写作专属作品。中提琴默默为乐坛付出许多,但似乎得不到相对的重视。以音乐和声的基本结构:高音、中音、低音来说,每一部都各有所长、各司其职、缺一不可。除非作品是单一旋律的呈现,否则作曲家几乎都会以和声的概念来丰富乐曲的音响层次。这当中除了某些特殊效果外,一般都以达到高、中、低三部平衡为创作的基本要求。

中提琴属于中音乐器。在弦乐或交响乐合奏中,如果少了他温和的支撑作用,音乐和声会变的外强中干,空空垮垮的,达不到应有的饱和度。中提琴的外型与小提琴相似,但由于体积加大,共鸣箱变宽,音色就比小提琴低沉一些。中提琴虽然缺少高音乐器的亮度,但由于弓弦乐器擅长“歌唱”的本事,它平和、敦厚、温暖的音质,却也有平易近人的独特魅力。

中提琴在合奏的场合,一向都是重要的配角,真正能涉足独奏的领域,可能要归功于17世纪德国作曲家泰勒曼(Telemann),他是早期对中提琴地位的提升最有贡献的作曲家。泰勒曼是一位少见的多产作家,他可以毫不费力地同时为五个教堂定期提供音乐,外加创作大量的世俗音乐会曲目及歌剧。由于能很快又有效率地写出适合于任何场合的音乐,泰勒曼在巴洛克时代一直享有极高的评价。

当时在汉堡曾有一些教会长者要求泰勒曼不该参与世俗音乐的活动,泰勒曼无法同意,于是干脆请辞工作,另申请莱比锡托玛斯教堂的音乐职务。没想到汉堡当局只好增加泰勒曼的薪水,并撤销之前的要求,强力地慰留他。而这个泰勒曼打消念头未申请成的职位,最后正是由巴赫来接任。泰勒曼的跳槽事件如果未经安抚,就差点抢了巴赫的饭碗,险些改写了音乐的历史。

在泰勒曼为中提琴取得了扬眉吐气的机会后,很可惜并没有为中提琴带来可观的连锁效应。主要原因是作曲家仍习惯把它当成传统填补中间部和声的乐器,尤其在17世纪时流行一种由两把小提琴及大提琴组合的三重奏鸣曲,更是剥夺了中提琴扮演中间角色的地位。甚至,1700年到1750年间,更出现了提琴制造商停止生产中提琴的危机。巴洛克时代以后,作曲家似乎没有兴趣去发掘这个乐器的潜能,一直到近代的作曲家才有较具体行动的支持,为它写下美丽的乐章。

俄国作曲家葛令卡(Glinka)在1825年及1828年间也为中提琴写了一首奏鸣曲。但这首作品并未完成当初构想的完整的三个乐章,而只写了第一、二乐章。也许葛令卡在创作时也遇到无法突破的难度,因为他毕竟挑了一个没有太多参考范例的冷门主题。
葛令卡是俄国歌剧的开山始祖,他强调歌剧音乐的本土化,具特色的俄国式配器法更为后来的俄国国民乐派作曲家指引了一条新路。葛令卡这首中提琴奏鸣曲的第二乐章“慢板”中,我们较难感受到他的民族音乐情怀。因为这是葛令卡到欧洲求学前完成的曲子,作品中仍保有俄罗斯西式教育的影响,中提琴的旋律充满了甜美的西方浪漫派风格。

在过去,中提琴不仅没有独奏的空间,主掌中提琴生力军养成训练的中提琴教师也常由小提琴老师兼任。即使在上场演奏时,中提琴也大多找小提琴手兼职代打。像巴赫、莫札特、贝多芬、舒伯特、孟德尔颂都曾在乐团拉过中提琴,但他们也都是不折不扣的小提琴高手。

中提琴与小提琴这两个乐器,真像弦乐器家族的两兄弟。不仅外型相似、演奏技巧互通,就连曲子也可以共用。不过真正说来应该是,中提琴由于曲目稀少,常需要藉用小提琴改编曲来拓宽表演曲目。
由小提琴转拉中提琴其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提琴的指板音与音之间距离较宽,琴弦较粗,左手按弦时要求更高的灵活度及更多的力量。同时由于体积较大,弓也较重,拉奏时也需要耗费更多的体能。尤其以中提琴演奏小提琴曲时,还需突破之前小提琴曲给人的残留印象,彰显真正中提琴的独特风韵。

法国作曲家法兰克(Franck)的奏鸣曲是一首相当著名的小提琴曲。那些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习以为常的高音域、高张力的情感表现,现在降低音域改由中提琴演奏后,有了另一种风貌,感觉上似乎多了一些内敛的成熟韵味。
其实,中提琴是最懂得“合作”的语言的。在与其他乐器搭配时,中提琴往往能屈能伸,表现得就像一位贴心朋友般地谦虚。中提琴的音域宽度与人的声音相仿,因此他在表达抒情的音乐时很容易引起人情感的共鸣。@*

──转自《希望之声》(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海顿作品中新奇的发想,经常带着明朗、乐观的特质,一种海顿式的幽默气质。
  • 带着宗教印记的管风琴与庆典音乐的常客小喇叭搭配合奏所表现出的效果不仅震撼,更放射着一股庄严的气势。这种让人听了正襟危坐、惊叹不已的配对,值得在特定的时刻、特殊的场合用来整肃情绪,留下神圣美好的印象。
  • 舒伯特在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里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在他之前的作品大多将钢琴伴奏当作管弦乐团的缩影,作为声乐在和声、节奏上的衬托。从舒伯特开始,他尝试以音乐来写景、写意。为了配合诗文歌词描写的场景,他以钢琴伴奏当做舞台布景,利用抽象的音响情境模拟,制造出具象的事物描绘。
  • 舍维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仅仅是一座雄伟的城堡古迹,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家庭住宅。这座城堡座落在法国中部罗亚尔河岸的一个美丽山谷中,是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展示着过去法国家庭生活的样貌。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瓷器的历史大约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中国。瓷器是一种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岭土(kaolin)(一种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种矿物)以高温烧制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为西方的遗产。14世纪时首次从中国传入欧洲。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1940年代后期,尽管世界逐渐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但有些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元素却逐渐被削弱了,传统艺术中的真、善、美价值渐趋式微。
  • 圣约翰大教堂拥有雕刻精美的外观和双排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无疑问是晚期哥特式建筑。教堂长377英尺,宽203英尺,白色抛光外墙上装饰着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户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飞扶壁。飞扶壁上妆点超过95位十九世纪荷兰人物。一旁简约的红砖罗马式塔楼与哥特式装饰风格的大教堂形成鲜明对比。
  • 国立台湾博物馆举办“捷克城堡与堡邸特展”(Czech Castles & Chateaux),展期自6月13日起至11月30日止。欧洲中世纪城堡台湾巡礼,有近百件捷克珍贵文物精彩亮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