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要闻

东方石鲈培育成功 台海生馆全球首例

【大纪元7月24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郭芷瑄屏东县24日电)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珊瑚礁繁养殖研究团队”今天宣布,成功的完成东方石鲈 (Plectorhinchus vittatus)的自然产卵、及将鱼苗培育至孵化后第103天的全球首次纪录。

东方石鲈俗称“东方胡椒鲷、厚唇仔、六线妞妞或加志”,海生馆表示,石鲈科鱼类在全世界的海水鱼市场上有极高的产值,但相关的人工繁养殖学术报告仍十分有限,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仍仰赖野生捕获。

石鲈科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区,台湾主要出现于西部、东部及绿岛海域,主要栖息于向海的珊瑚礁区域,肉质鲜美,煮汤或红烧都适宜,是高经济价值鱼类,15公分以下的幼鱼因体色与泳姿奇特,是海水观赏鱼饲养者的宠物,为中、高价位的观赏鱼。

海生馆表示,水族界还没有东方石鲈的成熟、生殖生物学、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等研究资料,海生馆研究团队从搜集野生的亚成鱼开始,培育5年的种鱼终于顺利在今年4月11日开始自然产卵。

研究团队并完整的观察记录到东方石鲈胚胎及仔稚鱼发生学,此为全球首次完成东方石鲈的自然产卵及初期生活史研究,目前鱼苗培育至第103天,平均体长约5公分左右。

海洋资源快速枯竭,海生馆“瑚礁鱼类繁养殖研究团队”自2004年开始积极进行研究开发数种台湾高产值珊瑚礁鱼类的种鱼培育及繁养殖技术,2005年首先完成黑星笛鲷在人为环境下自然产卵,并将鱼苗养成至成鱼的全球首次完全养殖纪录。

2006年,团队又完成叠波盖刺鱼自然产卵,并将鱼苗培育至孵化后第17天的全球首次纪录,2007年完成了俗称“赤笔仔”的五线笛鲷自然产卵,并将鱼苗养成至成鱼的“全球首次完全养殖纪录”。

2008年,团队再完成蓝带荷包鱼的自然产卵,并将鱼苗培育至孵化后第20天的全球首次纪录。

珊瑚礁鱼类是海生馆的“镇馆研究”,水族界对海生馆多所期待,海生馆指出,这些研究资料将有助于未来研究者了解珊瑚礁鱼类的生殖、成熟、产卵、胚胎及仔稚鱼生理生态,作为台湾发展海水鱼繁养殖产业及建立水产资源永续利用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