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后妃

缝纫技巧高超的察必皇后

忽必烈的皇后名叫“察必”,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以缝纫技巧高超闻名的皇后,她曾经改装蒙古军队的戎装盔甲,还被收纳到中国历代戎装甲胄的史册中。

元世组忽必烈出身元朝皇室贵族,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的儿子,年轻的时候,在蒙古草原上遇到一个年轻美丽的蒙族女子,名叫察必,察必出身也很高贵,她是蒙古亲王之女,自幼就习得一首好针线功夫,和忽必烈可说是门当户对,于是忽必烈向察必的父亲提亲,缔结一段良缘。

公元1260年,忽必烈正式登基为皇帝,察必就被封为皇后。

缝纫传奇

察必从小就有一手精良的针线手艺,她对美的事物感受敏锐,又喜爱打扮,察必15岁的时候,就已经以精湛的缝纫,剪裁和刺绣技艺,闻名蒙古大草原。

有一次,她在市集上看到一位身穿华丽衣饰的贵妇,觉得她的衣服十分华美,心生喜爱,便跟在贵妇的后面,仔细观察这件服饰的衣料质地,剪裁,和各种设计,回家以后,凭着惊人的记忆,在纸上绘制草图,重新设计,然后加以制作改良,竟然缝制初一件更为华丽精致的服饰,察必穿在身上,更引起轰动。

察必不仅自己缝制衣服,更因为精湛的女红技巧,闻名于王公贵族间,不少贵胄家族婚嫁的时候,都喜欢请察必缝制喜服,上面的刺绣,据说栩栩如生,十分精致。

盔甲改良

公元1274 年,蒙古军队在忽必烈的指挥下,势如破竹,但江南不比蒙古草原,江南天气燠热,蒙古军队盔甲笨重,不通风,在烈日烧烤下,不但人人汗流浃背,行军更是疲倦,此时又在军中引发疫病,死伤无数,蒙军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

一日退朝后回到后宫,皇后看他郁郁寡欢的样子,就问他发生何事,忽必烈告知元军甲胄笨重燠热的困扰,皇后说,“这种女红的事情,何不让臣妾为之。”忽必烈一拍脑袋,才想到自己的皇后正是缝纫高手。

不久,皇后命侍女取来元军的盔甲,细细观察,发现在日照下,果然容易造成闷热且视线不清等现象,于是,她想到,如果能在盔甲上加一块硬衬做成的帽檐,或许可以改善,于是,便动手缝制,一顶有前后帽檐的盔甲就诞生了。

当晚,察必把这顶改良过的盔甲拿给忽必烈看,忽必烈非常满意,下令负责织造的部门大量产制,果然解决元军盔甲的问题。

二次改良戎装

《出使蒙古记》记载︰元时,有一种衣服,前无衽,后身长,无领无袖,缀上两个带子,名叫“比甲”。骑射既暖和又方便。据载为忽必烈的察必皇后所制。直到现在,蒙古人穿的坎肩或坎肩式女长袍都是由此发展而成。

有一次,察必皇后跟随忽必烈检阅军队的时候,细心的察必发现,元军虽然军容壮盛,士气高昂,但戎装过于笨重,不利于长期征战。

当晚,察必回宫后,立刻着手翻阅中国历代戎装服饰的资料,又实地多次到军营勘查元军的军装,开始着手设计改良新式戎装,并实地设计多种样本供军队试穿,经过多次反复修正后,终于设计出一种叫做“比甲”的军服。

这种“比甲”,奇特之处在于没有领子和袖子,有“裳”(上衣)但无“衽”(就是传统中国服饰上衣交叉的设计),而且后面的长度几乎是前面的两倍,军人穿在身上很是服贴舒适,对于习惯骑射的蒙军来说,简直如虎添翼,后来,这样的设计,便被列入《中国历代戎装甲胄的史册中》。这位传奇的皇后,也因为这样传奇的女红技巧,而流传后世。

《夷俗记》记载:明代,新婚妇女,“披长红衣,戴高帽子”,此高帽亦为固姑帽。还有一种带檐的蒙古帽。据说这种檐帽的最初设计者,就是忽必烈皇后察必夫人。蒙族的帽,古时并无檐,“头戴各色扁帽,帽缘稍鼓起,惟帽后垂缘宽长若棕榈叶,用两带结系于额下,任风飘动。”据史料记载:元代第一个皇帝忽必烈每年六、七、八三个月,必到上都(今正蓝旗境内)避暑狩猎,九月再回大都。察必皇后看见世祖狩猎时阳光刺眼,便将蒙古帽加了前檐。

察必皇后是元外戚济甯忠武王按陈(居地今克旗达里诺尔)之女、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察必生性仁明,随事讽谏,多裨时政。世祖在位30年,察必立为皇后,始终勤俭自律,事事用心。据传在其所居王宫丹墀前,她亲手栽种了一株从成吉思汗兴业故地带回的青草,名为“誓俭草”,用以告戒皇宫子孙保持崇俭风尚。史称“其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后有力焉”。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二月,察必皇后不幸逝世,到了至元三十一年,察必皇后的孙子成宗即位,五月,追谥她为昭睿顺圣皇后。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