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归宿(一)

望紫薇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一、历史上的文化复古运动

最早的文化复古运动可以追溯到明代。在明弘治正德年间先后出现七位文学家,即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他们积极主张恢复唐宋时期的文化风格,并提倡以诗词为主要的创作形式。明史将七子的文学主张总结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到了明后期,又出现了七位学者,即王世员,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他们是明代后期复古运动的又一流派,也主张将前朝的文化作为学习和崇尚的对象。

而到了晚清时期,文化复古思潮更有甚于明代,思想也趋向成熟,康有为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然而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学潮的蜂拥冲击下,很多学者有趋向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力求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同时,西方的思想也渐渐渗入了国门,并日渐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思想。

到了民国时期,以林杼和章士钊为代表的复古思想又开始活跃,他们宣传儒家思想,反对白话文。当时正值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阶段,以胡适为首的西方文化思想日渐影响了一批文化艺人,当时在中国出现了两种文化派别,一个是革新派,另一是保守派,而复古思想则被划入了保守派别里。

当时,以章士钊为代表的复古思潮一度在文化领域里风靡一时,可是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近代西方思潮的影响而中途湮没。

二、现在科学和传统文化在中国并存发展的假想

很多人会有如此想法,现代社会有什么不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规模的机器作业,电脑有多发达……。相比之下,古人太愚昧了,思想很落后,怎么能走回过去的路呢。其实这这种想法是荒唐和可笑的。是,国人生活是好过从前了,可是思想却是空虚的。物质上的占有真的能弥补文化上的空白吗?

我们所要找回的传统,它是先人给我们遗留下来的道德和文化遗产,是埋藏了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和源于我们骨子深处的文化内涵,那么在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历史机遇中该如何做出选择呢?结论是明显的,现在我要谈的是,在不失传统的文明趋向复古的同时,在中国发展现代的科学模式,这在中国是否可行呢?

我的回答:这是可能的,至少是可行的。也许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不过这件发生在21世纪的大事可能要在中国出现,即东方的文化复古主义运动,它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及国民的思想,从而在文化和思想上达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其实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并非格格不入,我们可以从西方的社会模式里找到问题的答案。西方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所憧憬的天堂,那里科学发达,生活富裕,文化也多姿多彩。更重要的是西方人保留和发扬了自身的文化价值,而这一切都是有其历史的根源。

几千年来西方人承袭了宗教给他们带来的文明国度并延续至今,在此基础上,科学技术在近代也迅速发展起来。其实西方社会能维持到今天并得以发展的最大诀窍就是走了一条政教分离的路,也就是说在宗教信仰上和正常的政治活动分而视之,各行其途。这种方式即促成了科学的发展,又不失文明的进步。那么当今的中国可否引以为鉴依而效之呢?

当今的中国在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传统的文化基础已被践踏的面目皆非,世风日下,唯利是图,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仰和道德危机。那么在当前的历史转折中,我们该如何面对在中国内部潜伏的社会矛盾,这也是对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最大的考验。

当前如何为中国的未来开辟一条理想的复兴之路就显得迫在眉睫。那么西方社会走出的是一条政教分离的复兴之路,那么我们中国可否走出一条政统分离呢?把传统的儒释道信仰与传统文化,作为单独的崇尚手段和现代科学分而视之,各行发展并互相影响,从而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其实,这是一条很好的路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中国需要传统,需要复兴,需要改变现有文化现状。崇尚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带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的未来一定充满了希望,中原的明天会更美好。@*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下的道理,散在万事,而统会于吾心。惟其散于万事,故必加致知格物、躬行实践的工夫,而后能实有诸己,这叫作学。惟其会于一心,故必加沉潜反复,研究求索的工夫,而后能穷其精微,这叫作思。这两件缺一不可。
  • 黠鼠给了苏轼什么启悟?(Shutterstock)
    少年苏轼写了一篇文章——《黠鼠赋》,纪录了事情的始末,抒发自己的感悟。《黠鼠赋》的意趣浓厚,寓意深远,谁能想像这是出自一个十一岁孩童之手呢?
  • 他们的行止之善出于本心,犹如云之出岫。(Shutterstock)
    在《后汉书‧独行列传》中,记载了一些感人的人物事迹,在乱世中,他们的精神、义行受到上天的嘉许,人生非常精彩。对我们当下的时代,当也有一些启迪。本文讲的是一个仆人和一个贫儿的人生故事。
  • 君子、小人之别不是绝对的。君子与人为善,包括对小人在内,不能嫉恶如仇。19世纪美国总统林肯在第二次就职演说中讲“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所有人都心怀慈悲( 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这应该也是我们理解本章的题中之义吧。
  • 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