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漫谈三

鸾翔凤翥,旷古书圣─王羲之(上)

玉观
font print 人气: 72
【字号】    
   标签: tags: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书法的演进,最早可溯至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周朝金文(钟鼎文)。到秦汉时期,书法才逐渐趋于成熟。魏晋六朝是各种书法交相发展的时期,而风格严整古朴的秦篆汉隶,也在此时期转为秀劲飘逸的真、行、草、楷书字体。至隋唐时,篆、隶、草、行、楷书各体兼备。

在书法发展史上,出现不少大书法家,如三国魏钟繇,他的作品古朴自然,所开创的楷书成为后世最常用、最基本的书体。而将行书、草书发展成熟且臻于登峰造极者首推东晋王羲之,他与钟繇并称“钟王”。

生平与书法成就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后南迁为会稽人。因曾为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在精研钟繇、张芝书体的基础上,大胆变革,所写的草隶,冠绝古今,是书法史上的继往开来者。他的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人尊称他为“书圣”。

王羲之来自琅邪王氏家族,是晋朝的世家大族。书法是琅邪世族的家传艺术,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从伯王敦、王导,叔父王廙,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书法名家。

王羲之除受家学熏陶外,早年拜师卫夫人,而卫夫人则师承钟繇。王羲之聪敏勤奋,在名师指导下,书艺大长。王羲之的伯父王导对他赞誉不绝,还将自己随身携带的钟繇《宣示表》真迹赠给他。王羲之如获至宝,虽未能完全领会钟繇书法中的奥妙,但他勤临摩,进步神速。

王羲之十三岁时,当时任司马睿右长史的周顗宴客,王羲之随叔父赴宴。羲之辈分小,自然敬陪末座。筵席上有一道洛阳名菜“牛心炙”,当吃这道菜时,主人必须先敬席上最重要的客人。满堂宾客看到周顗竟把菜送给末座的少年,都惊奇不已。在众人追问之下,方知受此殊荣的是王旷的儿子王羲之。从此,王羲之远近闻名。

王羲之热衷书法,总是废寝忘食苦练习字。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不辞辛劳寻找与拓印历代碑刻,因而累积大量的书法资料。他还在家中的书房、院子、大门边等各处,摆好桌椅,上面放着笔、纸、砚、墨,一有好的字体构想,随即下笔书写。由于不断的勤学苦练,他的书法造诣才能达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作品也被千古传颂,流传至今。

王羲之约在晋明帝太宁三年出仕,任职秘书郎,开始他的仕宦生涯。他先后任临川太守、征西幕府参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到永和十一年,王羲之为会稽内史,因与当时上司扬州刺史王述不合,于是称病去职,率子女在父母墓前誓墓不仕。

他在三十年从政生涯中,无论是在朝为官,或是出使外任,他都亲理政事,爱国忧民,竭力改革积弊。辞官归隐后,他优游山林,但仍深以国事为念。

王羲之有七子,都有书名,以献之成就最大,人称“小圣”,与王羲之合称“二王”。晋穆帝升平五年,王羲之因病辞世,享年五十九岁,其子遵其遗嘱,辞谢朝廷“金紫光禄大夫”的封赠。

我们现在所见的王羲之书法作品大都是唐人精摹本,真迹已难见。《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被宋代米芾奉为“天下第一行书”。《快雪时晴帖》是他写给住在山阴的朋友张侯的信,清高宗将此帖与王羲子的儿子献之的《中秋帖》、其族侄王珣的《伯远帖》,一起珍藏在紫禁城养心殿,称为“三希堂”。

此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则是将王羲之三封短札合裱,内有行书、草书,字体多变化、十分生动灵巧。其它还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丧乱帖》等等,都是书法中的极品佳作。

晋后有许多书法名家,或临摩王羲之书作,或承其笔法而自成一家,如南朝陈高僧智永,唐朝虞世南、欧阳修、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五代杨凝式,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元朝赵孟頫、鲜于枢等,明朝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等。由此可见,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影响非常重大。

此外,从唐朝开始,王羲之的书作随着中日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日本书法艺术也有深远的影响,到现在仍受日人重视,研究学习者不断。

历代帝王中,最早重视王羲之书法的是梁武帝萧衍,评其书法为︰“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其次是唐太宗,他特别推崇王羲之书法,并把书法列入科举考试内容,因而将唐朝书法艺术推向辉煌的顶峰。唐太宗还亲自在《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称其︰“详察古今,精研篆隶,尽善尽美,其惟逸少乎!”@*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钟繇从小就喜欢书法,十一、二岁年纪轻轻就随着老师到山东抱犊山临摹秦、汉摩崖石刻,长大后对书法的喜好程度更是只能用“痴”来形容.........
  • 卫夫人书法师承钟繇,善长隶书楷书。由于卫夫人并无留下任何书法作品让人参照,我们只能从两段唐人的书评中想像魏夫人的书法风貌:其一是韦续在《墨薮》中称赞魏夫人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