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序书摘

书摘:王永庆的两百圆有多大

王永庆事业辉煌,是台湾人的一代传奇。关于他的故事,莫不从“赤贫”讲起,都说是父亲给了他两百元,让他在嘉义开了一家小小米店,才有日后的台塑王国。

一个月二十圆,全家即可温饱

读报章杂志,如果眼睛不在“两百元”稍作停留,一滑过去,那个两百元真的很少;买两个便当,剩下来大概也没几个铜板了。但是,如果再仔细多想几秒,1917年出生的王永庆,16岁自立开米店,那个“两百元”必须倒飞七十几年,回去当1933年的“两百圆”。当时,除了不记做“元”,而写成“圆”之外,“两百圆”也不是两个便当可以计量。

1933年的两百圆有多大?王永庆出生的那一年,公学校老师的月薪十七圆;1945年,日本统治台湾的最后一年,小学女老师月薪才涨到五十圆。其间的20 年代,一个南投竹山的警察的月俸为十八圆;30年代,巴士的车掌是时髦的女性工作,台籍的车掌小姐可以拿十五圆。台湾前辈作家叶石涛比王永庆小8岁,他曾说,那个年代,一个月二十圆,“全家即可温饱”,一个月如有十几圆,“就很好过了”。所以,王永庆开店的两百圆资本,大约是一般职业十几个月的薪水,不算太少,似乎不能以“家贫如洗”来形容。

只受小学教育,竞争力犹胜一般人

事实上,王永庆反倒说过,父亲是新店直潭山上的茶商,“我家里还算是小康,所以能够到布行去剪布回来做衣服穿”。战前台湾的贫富差距颇大,有钱的大地主坐收田租,可以有钱到环游世界半年一年,但这种人属于极少数。穷苦勤俭者居多。少年王永庆本来以为家乡最穷,出外谋生,目睹渔民生活,“才知道穷苦是多么普遍”。

战后初期崛起的企业家有一些共同特征,像声宝的陈茂榜、国际牌的洪建全、高雄东南水泥的陈江章、新光的吴火狮、国泰的蔡万春、台南帮的吴修齐和吴尊贤兄弟,他们和王永庆年纪差距在5岁之内,都只受小学教育,但在当时,已算有“相当学历”,竞争力犹胜今天的大学文凭。陈茂榜、洪建全、陈江章和吴火狮公学校毕业,分别进入日本人的商店当学徒,因而战后都有生意和语言能力与日本商社往来,并常阅读日文书报,吸收新资讯。

两百圆的支助,少去好几年血汗

1930年代,这些企业家还是乡下的孩子,十五、六岁,却各个像小大人,立志出乡关,到都市打拼。蔡万春16岁挥别竹南老家,准备北上时,卖菜的父亲给他一圆,加上自己存的一圆九角,总共不到三圆。陈江章15岁离开家乡澎湖,到高雄的营建商“汤川组”当学徒时,身上只带着四圆。吴火狮从新竹到台北,进入永乐町(迪化街区)日本人的布匹进口批发商店,一个月才领三块钱。陈茂榜则是公学校毕业后,先进日本人在荣町(衡阳路)的书店“文明堂”,店内有售蓄音器(放唱片的留声机),他学得相关知识,加上省吃俭用八、九年,存了一百圆,才于1936年创业,在台北市本町(重庆南路)开“东正堂”电器行。相较之下,王永庆从父亲那里得到的两百圆,少去好几年的血汗。

勤奋是那一代企业家最鲜明的标志,不论是两百圆起步,或是四圆渡海,都永远值得传诵与学习。只是,两百圆被拿来当寒微的佐证,显然是战前日本时代的历史不传,民间记忆不相连续,才会被如此想当然耳。

1940年前后,当20岁的吴火狮还是校园里的大三学生,已经在台北和宜兰之间坐民航飞机谈生意了。如果感觉不可思议,那真的应该再多了解一点台湾的历史。

摘自《人人身上都是一个时代》时报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