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消息

经济学人:灾变过后 何谓全球经济新常态?

【大纪元10月3日讯】(据台视新闻报导)上周在美国匹兹堡举办的G-20高峰会,领袖们释出了重返经济“常态(Normalcy)”的决心。

金融海啸爆发的一年后,人们视稳定与可预期性为所谓的常态,我们距离这样的想像还有多远?好消息是,股市与整体经济预测均有起色。

IMF周四发布最新报告将全球明年GDP成长率调高到3.1%,全球股市从3月初的低点反弹逾60%。连一度死寂的企业融资,也正在迅速恢复。但仔细端详,还是有些吊诡之处。

失业率持续攀升、制造业产能很多还在闲置。各国政府的财政、货币刺激只是减缓了民生与银行资产的冲击,但问题还没解决。

在美国与其它泡沫化的经济体中,民间债务高得吓人,显示消费力不足;银行也须设法增资,代表信贷市场尚未回归过去样貌。 换言之,全球经济固然将有所成长,却不会回到危机前的水平。

针对全球经济前景,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PIMCO)基金经理人MohamedEl-Erian喊出了“新常态”的观点。 其中包含两种可能,一是在资产缩水的情况下,大致回归过去的经济成长率。

另一种较悲观,指GDP永远停留在较低水准,投资、就业与生产力都不比从前。

《经济学人》建议,为避免后者情况发生,各国政府必须做三件事:第一,在不诋毁国内财政的前提下拉抬需求。政府不得以透过大量举债来救经济,情有可原,但情急乱投医却有可能危及复苏。待民间需求恢复后,负债政府必须设法删减支出与增加税收,不一定要从民众薪资或企业利润开刀,而可以考虑从消费或碳排放等方向实施。

第二,政府要摆脱纯粹填补就业市场破洞的思维。换言之,必须让自由经济运作,让新兴产业取代旧有,而非一昧鼓励企业雇员(或暂缓裁员)来拖延病情。失业的旧产业员工,政府应辅导学习新的职能。

第三,鼓励创新与加强贸易平衡。未来生产力成长的轨迹,将是决定经济“新常态”面貌的关键。

出口导向国家必须反思新的经济成长策略,政府也应避免向特定产业提供补助或保护措施。彰显市场创新、提升生产能力,要比规范重重的产业政策要更加有效。 总的来说,诚如G20公报所言:“常态化的理念不应导致自满”。

金融危机平息了,但要将复苏最大化,决策官员还有很多事要做、很多错误要避免。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