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两岸命运的56小时—古宁头大战

胡净妮
font print 人气: 57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25日讯】中国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肥水之战等,都是以寡击众、并开启历史鼎立新局面的著名战役,在两岸之间也有这么一场战役,那就是古宁头大战。

1949年10月25日凌晨,中共派遣9千人的精锐部队,想趁“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士气,一举拿下金门,从而攻占台湾,但没想到,却遭到了退守到金门的中华民国国军的拼死抵抗。在短短的56小时内,国军浴血奋战,以寡击众,使共军全军覆没。老毛只好望洋兴叹,从此不提这段历史。古宁头大战决定了两岸分治的局面,也为台湾六十年的和平民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共军的作战计划中,原本是要从金门“蜂腰”地带进攻,向两边席卷,取下金门。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强烈东北风把共军的船只吹到了古宁头一带,而前一天演习抛锚在沙滩的国军战车,反而成了蓄势待发、迎战敌人的堡垒。这件事情到今天仍让金门民众津津道。

金门荣民辛先生表示,“没有想到东北风,刮刮刮,就把他刮到古宁头去,所以才叫古宁头战役,如果讲应该是琼林战役。”

趁古宁战役60周年之际,回到金门旧地重游的参战老兵张高俚说,自己是18军118师,打的是古宁头第二线。“打得很惨,不错啦,真的我们能够打胜不简单了,是天意。”张高俚回忆说,那时才训练1个月,都是新兵,什么都不知道。

时任青年军201师上士班长的康川程,在战争时亲眼目睹了令人心酸的事实。他哽咽的说,“当初中共的攻击部队,有很多是徐蚌会战俘虏去的,所以再来攻击金门打头阵,所以说,在沙滩死亡的弟兄,很多都是穿了国军的制服,根本没有穿中共的制服,倒来下都是穿国军的制服,我们等于是自己倒在自己的枪下,我们很感伤。”

1949年10月17日共军刚拿下厦门,骄傲的认为取下金门轻而易举。原本发下豪语,准备在金门县城吃中餐,没想到国军抱着誓死如归的决心,勇猛反击。

“打这个战争,没有退路,只有死路,你能拼,军人就是这样,你要朝前去,你不后退,你就成功,假如你要后退的话,对不起,死路一条,训练军人第一个目地,你要有武德,要有牺牲奉献的精神,我们就这样子成功了,我们那时候才几岁啊,17岁一个大娃娃。”参战老兵郭招根说。

郭招根和康川程都是青年军,一群十来岁的青年学生,每个人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弃笔从戎,随国军来到台湾。住在金门北山村的李荣励回忆起青年军奋勇守御而战死场沙之事是不胜嘘唏,“我知道的青年军,一连120人,死到不剩十几个人,讲起来是真勇敢。”

而当时只有8岁的南山民众庄素真,回忆起这场战役仍然心有余悸。“大家没有地方躲,就躲在床底下,躲在床底下,小孩子不懂事,跑到马路上去看,看到他们拿枪打来打去。”

整场战役历时不到三天,27日在古宁头一带,共军全军覆没,国军阵亡1,267人,负伤1,982人。这场战役奠定了台湾长治久安的基础,台海也就此分隔成两种迥然不同的政治实体,造就了两岸人民不同的命运。

金门荣民辛先生对当时参战的国军心怀无限感恩,他透露“台湾慢慢他变成一个自由的灯塔,那也推行民主政治这方面的东西,这一方面在大陆来讲是比较欠缺的。”

随着两岸交流日益密切,敌对紧张的局势逐渐缓解,没有立即的战争威胁,和平成了彼此的共同期待。六十年前,台湾老百姓的和平生活来自于古宁头大捷、免于共军赤化之手,而六十年后的今天,台湾所发展的民主、自由与人权被期待为建构两岸和平的主要关键。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太尉张颢敲破山鹊化成的圆石,得一金印;太守孟尝改革弊政,离去的珠蚌又自动返回了。
  • 钱若水是北宋大臣,为人正直,有胆识,后被提拔为枢密院副使。北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和李元纲在《厚德录》中,都记载了钱若水于宋太宗时期因仗义执言而救了三个官员的事情。
  •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25日起推出“清法战争特展”,展出重要古物——法国人远征福尔摩沙的地图手稿。
  • 赵鼎刚强不屈,保国忠心九死不移;朱穆专心攻读,状似痴愚。
  • 飘然尘外,一洁如斯,她是一株淡雅超然的凌波水仙;欲飞还歇、徘徊空阶,她也是一只漂泊半生的秋日残蝶。
  • 在中国古代,民间一直流传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这话在学儒之人中颇为流行。因古代的儒学与医学皆源于上古之道,于是儒生与医生所承担的入世使命便有了相通之处。
  • 赵奢没有因为许历地位低就轻视他,而是谦虚地采纳了许历的建议,所以才能以弱胜强,打败秦军。
  • 王豹善于唱歌,淇水附近的人受他的影响,也擅长唱歌。董狐据实书写史事,不隐瞒作假。
  • 清代这位出身江南书香门第的小女孩──沈善宝,不仅能诗擅画,甚至能用书画换取钱财,承担养家的重任。她不仅是神童,更是才华与担当兼备的传奇女生。
  • 明清时期,江南才女如群星闪耀。其中有一位传奇闺秀席氏女,因擅长画兰而以“佩兰”为号。她不仅能教丈夫写诗,双双结为人间诗侣;而且惊世骇俗,成为“乾隆三大家”之首袁枚最推崇的女弟子。 席佩兰,本名蕊珠,字韵芬,又号道华。她生于常熟望族,祖上世代为官,亦多文人雅士。她的祖父是大诗人吴伟业的外孙,有诗集四卷;两位姑姑皆是闺秀诗人,二姑姑席仲田更有两卷《绿窗小咏》,是家族引以为傲的才女。席佩兰八九岁时,便熟读《诗经》,以姑姑们为榜样,钻研诗艺,积淀了文思敏捷、辞令娴雅的才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