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现在”的自己负责

黄桐
font print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一直悔恨已逝去的不幸,只会招致更多不幸。──英国文学家威廉‧莎士比亚

很久以前,有个心理学家为了证明“暗示”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做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实验。实验地点是一家孤儿院,他让院里的孩子长期接受一个“暗示”──没有父母的孩子,比较容易学坏。

孤儿院的公布栏张贴的新闻报导,内容多半是:“变态杀手落网!专家推测起因于年幼丧母导致心理变态”、“男子吸毒暴毙!长期孤单让他沉迷毒品!”就连孤儿院的老师,也被交代常用言语“暗示”小朋友:“没有父母的孩子容易被人看不起,你们要有心理准备”、“社会普遍认为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成就较低”。这样的暗示持续了十多年,直到这批孩子离开育幼院,步入社会,心理学家一直在暗中进行追踪。他原以为,这个实验可以证实“暗示”对人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他的假设中,这批孩子应该终其一生都不可能有良好的成就。

但让他震惊的是,实验结果竟两极化:只有一半的孩子符合他的论述,成年后成就低落,甚至沦为罪犯;但另一半的孩子则让他跌破眼镜,他们之中有人事业有成,成为富翁、有人担任学者医师、甚至有人开设孤儿院帮助相同经历的孩子。

心理学家于是进行深度访查,问这两批人相同的问题:“童年生活对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成就较低的那群人,异口同声地说身为孤儿让他们非常痛苦,缺乏关爱,行为偏差也是理所当然的。成就较高的那群人,也认为童年对他们产生了影响,但他们说的却是:“老师一直告诫我们,没有父母的孩子容易误入歧途,所以我格外谨慎”、“我一定要证明孤儿也能非常杰出”!

心理学家最后做出结论:负面思维的人,一直思考着自己失去的,然后愈陷愈深,无法自拔;正面思维的人,同样思考着自己失去的,但他们会想办法开拓新局。

【心的体验】

新闻报导青少年犯罪,常草草用“这个孩子出生于单亲家庭”做结,实在很不公平。因为,我认识太多出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比其他人更独立、负责、杰出!只可惜媒体很少报导这些正面的案例,否则一定能鼓舞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

“性格决定命运”是老生常谈,却也是我人生中最受用的一句话。面对人生中的不圆满时,人们常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思维,让人生的走向产生极大的差异。第一种人,总是对人生中欠缺的耿耿于怀,把所有“现在”的不如意,全都推给自己的“过去”;一种是把“过去”的不如意视为借镜,积极为自己的“现在”负责。@

摘自 《就算失去一切,我也要勇敢活下去》沙发书坊文化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和尚这下子明白了师父的用心,他跪下来,恭敬地说:“师父,我明白了!弟子现在马上就出发,什么也不带!”

  • 人生在世,既非圣贤,难免有物质的欲望。适当的物欲,能让自己过得更舒适、快乐;过度的物质欲望,却会让物质反过来控制自己,最可怕的是,物质的迷惑时常会让人身陷痛苦,却仍然无法醒悟!
  • 男子不好意思地抓抓头:“不,师父,是我弄错了。我以为有五百只青蛙在叫,其实只有两只。”“呵呵,这不就对了!”住持拍拍男子的肩膀:“批评你的人,不也如同这些青蛙吗?因为我们总是习惯把不中听的话放大啊!”
  • 悲观的人,遇到下雨天就愁眉不展;乐观的人却能欣赏下雨天才有的景致……我们不能决定天气,但能决定自己的心情,我们不能阻挡人生中的挫折,却可以决定自己的态度。
  • 一个人若只是吃斋念佛,却不知修心,他的行为不会改变…
  • 直到滚落山下,石头才发现人们崇拜的根本不是它“自己”,而是它的“位置”;位置换了,人们对它的态度也随之改变。
  • 为什么我赚了很多钱,却失去了更多?得失之间,究竟应该怎么拿捏呢?
  • 认识你自己!此话向人们开启了一扇智慧之窗:无论认识自己或是认识真理,都是从认识自己的无知开始的!认识自己的“无知”并不羞耻,而是真诚探索生命与一切知识奥秘的起点!
  • 他说:“我并不以完成14座八千公尺高峰(世界上14顶峰)的 ‘纪录’感到骄傲;我不把它视为一项纪录。我也没有为我期盼已久的成功感到自豪,只以我存活下来这件事为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