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序书摘

书摘书话:希望我能更勇敢



人因为有需要,而变得贫穷。从出生开始,我们必须吃,必须喝水,需要别人给我们关怀,给我们爱。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Abraham.H.Maslow)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一生,随着成长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包括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的需求、爱与隶属的需求,到自尊、自我实现及最高层次的灵性需求共六个层面,都需要被满足。

渴望关注的手指

一般来说,我们会认为没有钱吃饭、没有衣服穿、没房子住的人是贫穷的,也会很自然的对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救助。可是却很少人愿意承认自己在爱的层面是贫穷的,或是在自尊的认同上,没有被满足;但这两个层面,却是对个人内心的安定、对未来的信心及自我期许、对生命的热爱影响甚钜。

每天晚饭后,我们花两到三个小时的时间,为儿童之家的孩子一边做护理治疗、缝补衣物;一边听他们说说今天学校的事,谁又调皮被修理,或是陪他演练一遍讲稿,准备明天要上台朗诵。有一天,我检视着一个孩子的手指,发现伤口很浅,呈现圆点状,中间有疑似碳粉的黑痕。连着好几个孩子都有相同的伤痕,我沉思了一会儿,问孩子伤口是怎么来的,他说不知道。我注视着他们,然后默默的消毒、上药。

隔天,这几个孩子并没有来排队等候换药,我也没有照惯例追踪,因为我跟他们一样清楚,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平常孩子说谎,我必会给予严厉的指责,但这次责备的话我却怎么也说不出口。之前当我拥抱院童时,很明显的可以感受到,他们因为不习惯所导致的僵硬及不自然,可是现在,他们却为了得到多一点的关注,而不惜选择伤害自己,让我非常心疼。

给心灵爱的力量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曾经为了得到父母多一点的认同或赞美,而努力的考好成绩,或刻意表现得乖巧听话。但在儿童之家这样近五十个孩子竞争的大环境之下,通常只有最乖及最坏的孩子会得到多一点的注意。然而本质上所有的孩子对爱及归属感的需求,却是同样的强烈,年幼的孩子比较能自然地撒娇、接受抚触;年长的孩子则因为长期的压抑,不但较不懂得表达,也因为长期的需求未曾满足,而有一些偏差行为的表现。

我以沉默及严肃的表情,让孩子了解,我虽然接受了他们的行为,但却不鼓励也无法认同。我开始花更多的时间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当有正向的行为表现时,马上给予赞美及鼓励;同时,虽然没有言语上的承诺,但却以实际的行动证明,当他有需要的时候,我会一直都在。渐渐地,孩子知道,不需要在人群中特立独行、捣蛋使坏,只要尽好自己的本分,也可以得到相同的关注。而因为分离焦虑而导致的负面情绪及过度的依附,也在信任及安全感的增加中逐渐放松。

面对人性的丑陋

儿童之家的一个工作人员建议我,孩子抱怨小病痛时不要管他,可以节省我治疗的时间。我告诉他:护理,不是只有照护伤口,同时也要照护他的心,这不是理论,是所有医疗者对同类最基本的尊重。也许在执行的过程会受限于现实环境的影响而打折扣,但是我只要求自己是否已尽全力。

我们看到灾变带走了他们的家园、亲人,以及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也许会显得贪婪,也许会不择手段地想要抓住一切。常常,在这个过程中,我会直接面对人性丑陋的一面。我们该如何自处,协助他们自立并重拾对生命的热忱及对未来的希望,是一道很困难的功课。我希望我能更勇敢,不轻言放弃。

摘自《雨季后的彩虹》 法鼓文化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