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奎德辞职《观察》 将创刊《纵览中国》

人气 28
标签: ,

【大纪元9月24日讯】《观察》网站前主编、主笔陈奎德博士日前已经辞职,离开了中国信息中心,将创刊《纵览中国》China in Perspective网站(普林斯顿中国学社主办,陈奎德主编)。10月1日该项目正式启动。网址将为www.chinainperspective.com,正式面世估计在11月。

陈奎德在《纵览中国》创刊之前,先公布了六年前创刊《观察》之际写的发刊词,该发刊词两年后被弃置不用,反而是国内知识界朋友不忍见弃,将其作为其网刊《细节的力量》的发刊词。

据陈奎德先生公布的《纵览中国》的基本设想,该杂志是回应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引人注目的出现。将为海内外独立的中国知识人提供一个平台,研讨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定位,探索所谓“中国模式”,讨论它是否以某种方式挑战普世价值和基本国际秩序,考察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的演变,研究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封锁与开放同中国国民生活的关联,讨论中国周遭的地缘政治,观察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存在,瞻望中国如何转型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探究大中华民族主义与国际社会的互动以及西藏新疆等民族主义与大中华民族主义的互动,前瞻台海两岸关系走向,……等诸种课题,以应对历史性的挑战。

陈奎德表示,作为中国独立知识人的平台,《纵览中国》将努力尽到自己的言论责任,孜孜致力于海内外知识界的精神交流,呈现中国独立知识界的思考成果,弃绝圈子作派,努力凸显更为开阔的兼容并包、客观理性的特点,成为沟通中国境内外思想、观念和价值的精神桥梁,为中国民主转型并融入国际主流社会而竭尽所能。

《纵览中国》将邀约学社同仁以及海内外30余位学者作家组成编委会。

《纵览中国》栏目
1 )社论
2 )中国的外交:过去,现在,未来
中美关系
中日关系
中欧关系
中俄关系
… … … …
3 )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
4 )中国外交理念争鸣
意识形态外交 vs. 地缘政治外交
自由主义 vs. 新左派
5 )民主国家外交理念争鸣
地缘政治外交 vs. 价值取向外交
现实政治外交 vs. 理想主义外交
6 )民族主义的两难
大中华民族主义
西藏,新疆以及台湾的民族主义
7 )中国内政与外交的互动
8 )中国外交的历史传统,
9 )香港与中国大陆
10 )人物聚焦
中国外交人物:生涯与思想
11 )后奥运景观
12 )中国透视
陈奎德主持的电台讨论节目(音频&文本提要)
13 )挑战与回应
14 )专题
15 )书评
介绍和评论有影响的外交类书籍。

(《纵览中国》将每日更新,首发稿将致稿酬,重要文章将被译成英文,并将与各界保持联系。)

学术会议:普林斯顿中国学社与《纵览中国》计划每年召开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以促进和加强国际社会和中国独立知识界的联系,分享精神成果。

*************************************************************************

附注:

以下是六年前创刊《观察》之际陈奎德先生写的发刊词,宣示了创刊的价值取向和历史传承。该发刊词两年后被弃置不用,反而是国内知识界朋友不忍见弃,将其作为其网刊《细节的力量》的发刊词。有鉴于该文宗旨仍是今天《纵览中国》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传承,故附载于此,以供参考:

《观察》发刊词
(2002年5月)
陈奎德

呈现于各位面前的《观察》,是在美国的“中国信息中心”创办的一个综合性网站。她所面对的,是关怀国是的中国同胞以及世界上所有关心中国的人们。

《观察》所标举的旗帜是:知的权利,思的权利,言的权利。

《观察》欲呈现的特点是:在空间上,从中国的外部与内部双向观察中国,同时也以中国内部的视角观察世界;在时间上,它把中国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特别聚焦于当下中国的状况.

半个多世纪前,在中国历史的一个关节点,70名知识界人士,中国当年的一时之选,以特约撰稿人身份,把自己的名字列在一份杂志的封面。承载着70份诚挚而严肃的承诺,该杂志1946年9月1日在上海创办。未几,销量竟高达十万。一份以思想和时论为主的周刊,竟致洛阳纸贵,遂成一时佳话,并点燃了中国摆脱专制的一线希望。

这份杂志,就是中国的言论重镇《观察》周刊。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她就被逼仄的历史格局所腰斩,而中国也遁入更深的暗夜之中。但《观察》,以其清明的理性,客观的立场,自由的精神,却从此化成了现代中国精神天空中的一颗恒星。

今天,中国又面临一个历史关节点。它正徘徊于全球主流文明的边缘。面对全球化汹涌的浪潮与召唤,半推半就,欲迎还拒。是进入还是抗拒普世价值的秩序,不仅攸关中国人在二十一世纪的命运,也关乎世界的和平。一步之对错,系世代之安危。

诞生于此时的《观察》网站,不想标新立异,高自标榜,其宗旨并不前卫时髦。平实而言,她要重新点燃半个世纪前被窒息的《观察》之光,投射到更为广袤的时空中去,以完成其未竟之志业,发煌其自由的道统。该人文脉络。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以降,至王国维、陈寅恪、蔡元培、胡适、储安平、周树人、梁漱溟、熊十力、钱穆、张君劢、徐复观、张东逊、史量才、邵飘萍、张季鸾、罗隆基、马寅初、傅雷、殷海光、雷震、顾准、林昭……;从五四的突破,到西南联大的集结、《申报》、《大公报》与《观察》的惨淡经营,直至1957年春季、1976年“四五”、1979年西单墙、1980年代、1989年等各次民间力量的涌动。…..这一历史脉搏,时断时续,时隐时现,时强时弱,虽屡经横逆,仍不绝于缕。

《观察》网站所欲承续的,就是这一脉细微而柔韧的香火。

当代,一个庞然无形的信息网络,网住了这个星球,其瞬间即达的资讯,把全人类绑在一起。于是,我们被绑成了“地球村”。与以往中国人在真实的空间进行虚饰的交往不同,如今,出现了一个新的可能性:人们在虚拟的空间里进行真实的交流:无时无刻,无孔不入,无远弗届。这一现象对人类命运和中国命运的影响,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

毋庸讳言,较之前驱刊物和前贤诸公,《观察》网站所拥有的手段更加快捷便利犀利,所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深邃新颖,而读者作者编者的界限更加模糊微妙趋同。比半世纪前的《观察》,她更加平民化,更有助于双向乃至多向的交流互动。因此,作为网民的公共空间,《观察》不仅属于编者作者,更属于读者诸君。作为社会之公器,她所奉献的,只是一个园地,一个擂台,一方茶馆,一席论坛。作为网民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她所期待的,是中西文明双向碰撞后夺路而出的精神能量,是论家蜂起,思潮喷薄的绚丽景观,是一台多声部的史诗式合唱。

值此《观察》开张之际,翘首以待各路有识之士,四方供雨,八面生风,共襄义举。专此赘言,是所望焉。(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高捷橘线通车  沿线地价持平上涨皆有
台股早盘持续反弹 营建水泥涨势强劲
台经院:各国齐救金融可望止血 经济不悲观
秋后算账 京奥后  中国对藏独疆独加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