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人

贺曾朴观星20载 坚信天外有人

【大纪元7月24日讯】自由时报记者胡清晖、王萱仪/专访

新科中研院院士贺曾朴是一位国际知名天文学家,近年来带领国内和美国合作“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SMA )”计划,协助台湾天文研究站上国际舞台。贺曾朴开心地以“Work hard”来期勉自己,强调唯有持续努力,才能实践梦想。

今年五十七岁的贺曾朴,出生在香港,十二岁举家移居美国,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转往哈佛大学任教,也曾在知名的史密松天文台担任天文学家,应聘来台后,接任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筹备处特聘研究员兼主任。

原本学物理的贺曾朴,师祖是一九五八年发明雷射的物理学家Charles Townes。贺曾朴笑说,Townes在和学生进行光谱研究时认为,或许研究宇宙的天文学里也能做光谱学,“这就是我研究天文学的起点。”

贺曾朴回忆,最初研究使用的观测仪器,其实是美国空军的财产,因为当年苏俄发射卫星,美国空军就做了一个天文望远镜想知道苏俄卫星是什么形状,但美军不会每天用,他们就趁美军休息时去做研究。

推动次毫米波天文观测

二十多年来,贺曾朴投入电波天文学、光谱学、恒星与行星形成、星系中心、黑洞的领域,并推动次毫米波的天文观测。

贺曾朴解释,所谓“次毫米波”,由于物体受热发出的辐射能量是个连续能谱,能量最长的波峰与物体表面的温度有关,宇宙很空,绝对温度只有十度,而它对应的波长就是次毫米,透过次毫米可以看到很多天文现象,包括宇宙或行星的形成、各种星系、黑洞。

来台后,贺曾朴带领国内和美国合作“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计划,也推动台湾参与“宽频接收机”的跨国研究,希望透过冷却降低微波讯号受到杂讯的干扰,提升望远镜的效能。

贺曾朴自豪地表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面天文台计划ALMA,就是根据台湾的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而来的。

贺曾朴喜欢看科幻小说,问他浩瀚的宇宙到底有没有外星生物的存在?贺曾朴坚定地回答说:“有!”他相信宇宙这么大,人类不可能是孤独的,外面有许多适合不同物种生存的星球,正等待着人们去解开谜团。